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文化發展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同時,文化建設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們不能用其他領域的規律或經驗去規定文化建設的道路,只有對文化懷有敬畏的心態,把文化當成文化對待,而不是達成其他任何功利性目標的工具,才能最終實現文化的健康發展。
澎湃新聞發表特約評論員鄭崇選文章分析,如何正確認識和理解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文化發展定位、模式和道路,對於長三角文化發展自身的繁榮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都有著迫切的時代意義。
首先是長三角文化發展如何在協同融合中構建區域文化共同體。
要正確理解文化領域的一體化與其他領域存在不同的規律。每個不同的區域因為獨特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會形成不同特點的文化形態,只有每一種文化形態都能夠繁榮發展,才能推動長三角文化發展的百花齊放,進而呈現出文化內涵的包容與豐富。
一體化發展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代表中國參與世界對話的高質量特大城市群,進而轉化為中國特色的城市群治理模式和發展路徑。一體化的重點應該是市場層面的一體化、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產業布局的一體化、民生服務的一體化等等,不能在文化內涵和文化形態上強調一體化。
協同發展需要一種整體的文化發展視野,要跳出本位主義的發展格局,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理解長三角文化發展的時代意義。
當前,政績考核模式依舊是按省市來劃分的,各省市工作謀劃的初衷幾乎都是本位主義考慮,還沒有形成從長三角整體考慮的自覺意識。行政壁壘在文化領域的突出表現,就是省市之間文化產業的同質化競爭以及文化市場的相互封閉。因此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以打破區域行政壁壘的藩籬和限制,突破本地區單一的文化格局,促進長三角文化的協同融合發展。
其次是要防止文化的同質化和單一化傾向。
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之下,各種類型的社會資本會大量湧入長三角的文化發展領域。
資本對於文化的評判價值與文化自身的客觀價值會有很大的不同,資本強調的是能夠增值的文化形態和文化項目,能夠直接帶來短期收益的產業形態。這種背景下,資本就會特別強調時尚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費文化的渲染,特別是關注有消費能力的所謂高端人士和成功人士,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會考慮的比較少。
如果沒有超越短期利益的長期追求,江南優秀傳統文化可能逐步走向邊緣化,甚至被同質化的城市消費文化所取代。未來的長三角城市空間,將會是生活空間、旅遊空間和文化空間的複合空間形態,也是一個複雜的博弈過程,如何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直接影響到長三角文化的繁榮發展。
比如,在長三角區域江南古鎮的開發過程就出現了一些值得警醒的問題,發展的高度同質化、文化內涵的喪失、高端化和士紳化、文化地產的遍地開花、原真性生活空間的退出……這些問題是在長三角文化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的,否則,以江南文化為內在支撐的長三角城市群可能就會逐步喪失其獨特的文化標識和民眾賴以生存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