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
http://www.CRNTT.com   2020-02-19 09:05:21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文件對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聚焦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與產權制度三個重大問題不斷深化改革,對於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土地制度創新重在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人民日報發表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張紅宇文章表示,土地制度創新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線。以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公社體制為歷史起點,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人民公社時期,農村土地制度以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為主要特征;1978年後,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兩權分離”和“三權分置”都建立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去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是對黨的農村土地政策的繼承和發展,其主要政策內涵可概括為: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長久不變,保持農戶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長久不變,保持農戶承包地穩定。保持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既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又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穩定預期,放心流入土地,對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都是“定心丸”,能夠有效激發現代農業發展活力,穩步有序推進城鄉融合,維護農村社會長治久安。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儘管中國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數量不斷下降,占全部勞動力的比例不斷降低,但農產品產量持續增加,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推進,土地制度變革和創新的績效十分明顯。在中國,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土地經營權流轉形成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由農戶擁有的承包權派生出租、轉包、互換、入股等多種方式,讓第三方分享其經營權;另一種是土地經營權不流轉,農戶將重要的田間作業環節托轉給新的服務主體,即實踐中的土地經營全托、半托形式,形成服務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兩種方式都形成了新條件下土地農戶承包經營權的共享,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為小農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從長期趨勢看,服務的適度規模經營產生於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只有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服務的供給才更有可能降低成本、保障質量、提升專業化水平。為此,需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創造條件使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真正成為城市市民,為留在農業內部的從業者提高生產經營效率、推進土地規模化和服務規模化創造條件。

  需要強調的是,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承包權的轉讓等都要尊重農民意願,這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經營的度,把握好農戶土地承包權轉讓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把農民利益損害了,這是必須明確的底線。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人力資本水平

  文章指出,與土地制度創新相伴生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持續增加,既是土地制度創新的結果,也是農民內部分工分業的要求。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發展,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更好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細致規劃、長遠布局。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關鍵是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更多聚焦於糧、豬等資源性農產品產出,既能保證最大產出,又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充分發揮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這一核心功能。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可以為成員提供專業服務、節省生產成本、拓寬交易渠道、降低交易費用、增加成員收入,對於農民與市場、農村與城鎮、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連接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凸顯農業企業在現代農業中的引領地位。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示範效應和導向性作用,使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四是增強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農民的紐帶功能。在近年來新興的托管、半托管等農業服務模式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滿足了農業勞動力兼業化、老齡化導致的農業對經營性生產服務的需要,也為現階段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新的選擇。此外,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要根據發展環境與需求,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具有創新性、可持續性的組織經營形式,尋求主體之間的聯合經營,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互利共贏,在整體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同時,促進各經營主體的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在培育壯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要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提高第一產業從業者的人力資本。應引導新型職業農民努力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有情懷。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需要從業者具有鄉土情懷,真正喜歡農業、熱愛農村;擺正心態,不急於求成、不急功近利,努力提升自身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成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二是有工匠精神。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無論從事資源性農產品生產,還是開創新產業、新業態,都要發揚工匠精神,追求品質、注重細節、精益求精,這也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三是有創新意識。無論促進傳統農業向高端發展,還是發展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如農業觀光旅遊休閑、民宿產業、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等,都需要增強創新意識。特別是隨著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很多新職業湧現出來,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開辟了廣闊空間。四是有社會責任感。應著力培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帶頭人,鼓勵他們不僅自己致富,而且增強社會責任感,帶動越來越多的普通農民群眾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