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產業園區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海外產業園區,在提供優惠政策、便利設施和專業服務以及帶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11月,納入商務部統計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410億美元,入區企業近5400家,促進了東道國稅收、就業和經濟增長。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切實加強海外產業園區建設,深刻認識建設好海外產業園區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並採取務實舉措解決當前海外產業園區在發展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
經濟日報發表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陳東文章稱,應該看到,建好海外產業園區是更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全球產業鏈的周期性重構,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產業鏈重構會帶來較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一帶一路”建設為新一輪全球產業鏈重構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在此進程中,海外產業園區能夠在打造優良局部投資環境方面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支點。更好建設海外產業園區,是中國更好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的必然選擇。
文章指出,當前,我們既要充分肯定海外產業園區發展已經取得的成績,同時也要正視並高度重視海外產業園區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痛點難點問題。
具體來看,一是前期建設投入成本較高。目前海外產業園區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園區所在地原有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不少園區既承擔著投入大筆建設資金的壓力,同時也承擔著較大的沉澱成本壓力。二是外部風險較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存在較大的安全、法律等方面的風險,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也比較大,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三是收入渠道相對較少。一般在招商過程中,產業園區為入駐企業提供的優惠較多,但通過後期增值服務實現收入的渠道較少,大部分園區收取的管理費用和租金只能滿足日常維護和運營,用於基礎建設的巨額投入難以收回。四是市場存在過度競爭。受多重因素影響,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與企業實際入駐情況之間容易存在較大落差,很多企業是自發性地推動產業轉移,缺乏長期規劃,易形成過度競爭,影響園區和企業的長遠發展。五是要素成本上升較快。海外產業園區在建設初期,土地、水電、人工等成本相比於國內有一定的優勢,環境容量也比較大,但近年來隨著承接產能的快速增長,這種比較優勢正在迅速縮小,部分地區單件產品的綜合成本甚至超過國內。六是產業配套不全。海外產業園區所處的部分發展中經濟體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這為中國布局國際產業鏈留下了空間,但也讓“走出去”的企業面臨當地產業配套不全等問題,難以滿足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與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比較,中國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集群生態,特別是製造業的優勢明顯,在推動部分產業轉移的同時,依然可以維持較好的梯度優勢。在此背景下,我們需更好地進行產業轉移和布局的規劃,發揮好海外產業園區的功能。海外產業園區也要審時度勢,加快轉型升級,練好“內功”,培育發展的內生動力。
文章認為,切實提升海外產業園區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進行高水平規劃。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強化規劃的戰略性、科學性、穩定性,營造可預見的、低風險的投資環境,關鍵要在細化剛性約束方面下功夫,不能任意變更規劃,避免反覆“翻燒餅”。二是實施集群式招商。努力依托國內完備的製造業集群優勢,構建以我為主的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通過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來帶動園區的發展。一方面要合理分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落實投資帶動產業生態發展,聚產成園開發;另一方面要注重實施滾動式開發,可首先高強度開發園區內的小面積土地,待形成收益後再開發周圍的土地,形成良性循環。三是推動企業化運作。要用好企業化運作方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精細化運作和服務上,努力打造專業化、精細化招商親商服務體系,圍繞投融資、項目申報、企業認定、知識產權等開展“代辦制”服務、“一站式”服務,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後一公里”。四是實現科學化管理。要瞄准與國際接軌的運行機制,構建精簡、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編制既具有園區特色又與當地現行體制機制相銜接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引領當地管理理念,推動管理園區向服務園區轉變。此外,還需注意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努力打造集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式服務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式園區,同時嚴格按章納稅,大力解決所在國的就業問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做好公益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