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海南自貿區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有關部門和海南省負責領導介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其實海南早在1988年就是經濟特區了,而且是七個特區中唯一的一個省級經濟特區,另外六個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霍爾果斯,喀什。海南作為經濟特區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新時代背景下,有新的方案為海南的發展注入磅礴的動力,相信這是民心所向的重大戰略,相信海南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先後成立的七個經濟特區。目前成績最突出無疑還是深圳。為什麼深圳可以一騎絕塵?深圳的發展遠遠超出其他特區的,七大特區中,海南是土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經濟發展縱深最複雜的區域,深圳的發展對於海南的發展會有那些啟示呢?
1.依靠政策紅利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波動力
不管是“經濟特區”還是“自貿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政策的優惠和例外。七個經濟特區都受益於制度例外的福利,取得了更好的成績理所當然。這種福利從經濟本質上來說主要是制度性障礙和管制的減少,經濟損耗降低,效率提高。必然吸引著更多的經濟資源,經濟主體聚集,就像八十年代全國企業資源聚集海南搞開發。聚集而來的經濟資源在運營和增值中消耗也更少,獲得的剩餘就更多。發展也就更快。
早期的“特區”發展基本邏輯都一樣,主要是制度鬆綁和政策的傾斜。深圳是這樣,海南也是。我們可以把這種自上而下的福利喚做“天時”。它是事實上一種制度安排和政策紅利,支撐起特區發展的第一波。可是持續下去,制度和政策都給的很充分,,為什麼結果還是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呢?
2.依靠地理位置整合周邊資源才是特殊區域持續發展的動力
作為特區的其他六個城市,為什麼發展比深圳差的不止一點兩點。肯定還有別的原因。深圳的地理優勢遠遠高於其他六個城市。深圳有兩個地理優勢:一個是深圳身處珠江入海口,周邊城市發展速度也很快,形成了一個聯動和協同發展的效應。另外深圳毗鄰香港,香港的金融,旅遊,港口貿易,高端服務業,以及電子行業發展的勢能溢出,為深圳帶來了很多的發展機會。深圳及周邊城市承接了世界產業轉移的浪潮,最終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優勢,這些優勢再細微來說,對於其他的五個城市,算是優勢,對於珠海卻差不多,但是深圳毗連香港,遠比珠海毗連澳門更具有優勢。
所以從地理位置來說,發展緊靠著誰,決定了發展的持續性和前景。以此類推,海南自貿區的第一波發展一樣會受惠於政策紅利。但海南的後續發展還得依靠地利,那麼海南依靠誰呢?
深圳靠著香港,海南靠著海。
靠著海意思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作為平台和窗口,對接著海內外的資源:主要是貿易和投資,自貿區的最早的立意就是貿易自由,另外還有投資的便利化。這是優惠政策與海南地理優勢的初步結合,足以支撐起海南自貿區的第一波發展。
持續發展,必須要真正依靠海。靠海吃海呀。今年的兩會報告中也強調了“海洋經濟”,海南四面環海,海洋資源十分豐富。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8.9萬億,接近全年GDP的10%。我們是一個海洋經濟大國,但是還不是一個海洋經濟強國,我們的海洋經濟專屬區世界排名第十,小於日本,遠小於新西蘭。我們的水產養殖業占全世界的60%,但是水產效率和產值比非洲還要低。我國海洋經濟每年增長率能達到6%。如果海南能夠抓住海洋經濟的發展機遇,將會為海南自貿區的建設持續注入動力。
3.遠方與詩歌:大灣區,海南,東盟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外向型定位的經濟區域。海南將成為灣區外向型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海南現在的經濟體量,產業結構和經濟質量沒有大灣區完備和成熟。所以,海南主動對接灣區,成為灣區與東盟重要的一站,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完美共振,受惠於灣區產業發展的外溢,將是海南發展獲得持續動力的非常重要的策略。
東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在中美競爭格局日趨激烈的情勢下,將會變得特別重要。逆全球化的時期,需要經濟區域化來對衝。海南作為於東盟接壤最充分的省份,將會擔當起中國-東盟經濟區域化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將南海建設成和平之海,經濟之海,開發之海的過程中,海南將發揮關鍵作用。
來源:和訊名家 作者:龍騰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