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驅動導致問題延綿不絕。禮下於人,必有所求。不對等的“禮上往來”中,收送雙方都有利益考量。從送禮者角度看,期待的是投資回報——有的是“短期投資”,面對即將到來的幹部任免、資源調配等,先用禮品禮金探路,繼而重金狂轟濫炸,以期迅速“拿下”“擺平”;有的篤信“放長線、釣大魚”,在“人情往來”外衣掩護下,通過一次次沒有明確請托事項的“不成敬意”“略表寸心”拉關係、找靠山,期待對方有朝一日用手中公權“還”自己的私情。從收禮者角度看,幻想的是權力變現,享受的是禮品禮金包圍中的“尊崇”感受。有的明知送禮是衝著自己的職位和權力而來,但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扭曲權力觀影響下肆意妄為;有的不敢受賄敢收禮,對權錢交易“難以接受”,對打著“禮尚往來”旗號的禮品禮金卻甘之如飴,抱著僥幸心理自欺欺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就說,“要趁在位的時候把退休後喝的酒都準備好”。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送禮是為了謀取不當利益,有人送禮則只為求一份心安。在一些不良社會觀念影響下,很多人遇事不自覺隨大流送禮送錢——不給校長老師送禮,擔心孩子受欺負;不給醫生護士送禮,害怕親人得不到全力救治;不給客戶送禮,擔心他們轉投別的公司;就連駕校考官教練也要送禮,否則就可能一考再考……日積月累的傳統陋習推波助瀾,讓明規則輸給了潛規則,人人深惡痛絕,但又身不由己。送,會形成自然;收,也會養成習慣。一些黨員幹部在不良風氣的熏陶下,思想觀念慢慢跑偏。有的幹部認為處於人情社會,面子最重要,沒必要為此等“小節”駁人臉面;有的認為收人錢財替人辦事是很公平、很正常的事,沒必要大驚小怪、小題大做;有的甚至顛倒是非黑白,別人不送禮就不給辦事。吉林白城師範學院原黨委書記劉曉春在落馬後坦言,“我給你辦事了,你來感謝我,主動給我的,又不是我要的,這樣就不是大問題。”這種變了味的“禮尚往來”,無異於互相喂毒、害人害己。
重拳治理違規收送禮品禮金問題是社會共識,但對於監督部門來說,發現和查處這些問題並不容易。一是發現難。與公車私用、違規吃喝等問題不同,收送禮品禮金不一定見面,無需固定場所或固定載體即可完成,隱蔽極深,僅靠日常監督難以發現,不少問題是在審查調查中發現,案中案較多,往往是一個老板涉案後,交代出一串。二是甄別難。雖然黨紀條規對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有明文規定,但在操作過程中,常常難以鑒別送禮者是否屬於管理服務對象,不好判斷金額是否超出正常人情往來,尤其對“期權腐敗式”的前期“投資”,更難判斷是否屬於違規收送。三是處理難。收送雙方一般都會達成“君子協定”,建立攻守同盟。案發時,雙方大都守口如瓶,很難取證,增加了查處難度。此外,新興的電子紅包等形式更具隱蔽性,難以取證和查處。這些監督方面的困難,一定程度上讓一些不收斂不收手的人心存僥幸,不惜以身試紀。
嚴字當頭精准施治,規範權力鏟除滋生蔓延土壤
人情之中有原則,交往當中有政治。釐清正常人際交往與違規禮尚往來的界限,精准施治嚴查違規收送禮品禮金,發現問題是前提。針對隱形變異新特點,尤其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監督檢查,擦亮洞見問題的火眼金睛,讓問題無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