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美戰略矛盾激化與美國對華戰略逆轉
http://www.CRNTT.com   2020-07-26 00:07:13


 
  三、美國對華戰略逆轉

  (一)美國對華認知和定位逆轉

  面對全面崛起、國際地位迅速上升的中國,被“霸權焦慮”困擾的美國充滿對華防範乃至敵意。特朗普上台前後已在美國紛紛登場的“對華改造失敗論”〔11〕、“中國取代美國論”〔12〕、“中國另起爐灶竈論”〔13〕、“中國稱霸論”〔14〕等論調甚囂塵上,表明美國對華認知、對中美關係認知、對華戰略預期皆發生逆轉。雖然美國社會嚴重分裂和政治兩極化,但全面制華是民主共和兩黨少有的共識,“恐中”、“反中”成了新的“政治正確”。一向對華友好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也承認,一個正在美國形成的共識是:中國正推行帶敵意的對美政策,對美構成戰略挑戰,中國崛起已損害了美國利益,中共十九大後中國以“一帶一路”等項目向發展中國家推行自己的發展模式和各項標準。〔15〕由於中國是多年來對美最大貿易順差國,又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單邊主義,堅定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新型全球化、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公正合理化,自然被美國確定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和長遠威脅。2017年12月白宮公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中國是“修正主義國家”和“經濟侵略者”,明確把中國定位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稱中國在全面挑戰美國權力、利益與影響,試圖削弱美國安全與繁榮。〔16〕隨後美國軍方公佈的《美國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等報告都依循了這一對華角色認知和戰略定位。這些都證明“美國已確立所謂‘全政府對華戰略’,表明中美關係的本質已經發生根本改變,已經回不到過去的合作夥伴的軌道”〔17〕。美國這一對華新認知新定位是1972年中美和解以來首次,標誌著40多年來總體積極的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的根本性轉向,徹底顛覆了冷戰後中美是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非敵非友”關係的基本共識。

  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被許多人認為不重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特朗普政府把中美關於國際秩序的競爭定義為世界範圍內壓迫與自由之爭的一部分。〔18〕這符合該政府宣稱奉行的“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即在鞏固美國軍事優勢、強調美國經貿利益、泛化美國國家安全的同時,重視捍衛美式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2018年9月26日,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猛批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抨擊委內瑞拉搞專制獨裁,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呼籲全世界抵制社會主義。在中美分別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代表的世情下,“實際上伴隨著地緣政治鬥爭和貿易衝突的加劇,中美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越來越凸顯。”〔19〕2020年初,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眾議長佩洛西和國務卿蓬佩奧都從意識形態上攻擊中國。

  在軍事安全領域,2018年1月公佈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認為,中國是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正運用軍事現代化和掠奪性經濟強制鄰國,按自身利益重塑印太秩序,在近期尋求印太地區霸權,其未來目標是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20〕同年8月22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年度報告重彈“中國軍事威脅論”老調,強調“中國無疑是美國的敵手(adversary)”,誣稱中國“試圖推翻戰後國際秩序”,沒有如以前那樣強調堅持“一中政策”和不支持“台獨”,而是大肆渲染大陸在抓緊攻台軍事準備。〔21〕2019年1月3日,剛履新的美國代理防長沙拉漢給中國羅列了三宗罪:軍事現代化、竊取技術、破壞國際秩序,並告誡五角大樓高官要“記住中國、中國、中國”。〔22〕

  在經貿領域,2019年2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中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情況報告》,認為中國主導的重商主義貿易體系對個別世貿組織成員和多邊貿易體系構成嚴重威脅,中國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對其經濟體制或貿易體制進行根本性改變的意願,美國衹有靠單邊行為維護自己的利益。〔23〕美國認為,中國的隱形貿易壁壘使許多對外開放形同虛設,中國實行一系列意在限制外國產品、製造商及服務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政策,但對本國企業提供政府指導、資源和監管方面的支持,甚至認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以損害外國產業和技術為代價,以限制、歧視等方式對外國企業及其技術、產品和服務造成妨礙〔24〕,“是威脅美國技術領先地位的惡棍”〔25〕。

  最能集中反映美國對華新認知新定位的也許是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的對華攻擊性講話。他先述近代以來美國對華“恩情”(如實施“門戶開放”政策和幫助中國成為二戰後五大國之一),引用特朗普總統的話稱近30年來“美國幫助重建了中國”;然後歷數中國“忘恩負義”,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經濟發展、對外貿易、軍事建設、宗教政策、網絡安全措施等幾乎所有方面對中國極盡誣衊之能事,大肆抨擊中國在台海和南海採取的維護領土領海主權的正當之舉,公然為“台獨”撐腰,還無中生有地指責中國干涉美國政治、政策、民主和選舉;最後威脅“將採取強硬措施,直至中國徹底終止盜竊我們的知識產權和停止強制性技術轉讓”,揚言“我們不會手軟,直到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建立在公平、互惠和尊重我國主權的基礎上”。〔26〕

  同年11月13日彭斯在出席東亞系列峰會前夕對媒體稱,美國與中國達成協議的大門敞開著,前提是中國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都做出巨大改變,在美國關切的問題上做出讓步,並遵守國際準則規範與規則。〔27〕3天后,彭斯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會議上繼續攻擊中國,指責中國搞帝國主義和侵略擴張,誣衊“一帶一路”是債務大陷阱,揚言“在中國改變行為方式前,美國不會改變航向”。〔28〕美國其他政府高官也大肆詆毀中國。比如,同年10月3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次公開稱中國是最大威脅,而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助理博爾頓同日在試圖離間中俄時也不忘指責中國仍在偷竊美國技術。〔29〕除了白宮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已卸任的總統首席戰略顧問班農和博爾頓外,彭斯、蓬佩奧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可謂是特朗普團隊裡對華最強硬、影響最大的“三劍客”。連不屬於美國國安團隊的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和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也加入了污衊中國的行列。雷公開稱“中國動員全社會偷竊”〔30〕。

  美國對華認知和預期改變與對華戰略和政策轉向早有跡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仍深陷兩場戰爭泥淖的美國霸權開始明顯相對衰落。而中國充分利用戰略機遇期加快崛起,2年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壯大讓“歷史終結論”徹底淪為國際笑話。“中國的崛起致使很多美國人懷疑美國是否仍然引領著歷史的潮流。”〔31〕美國綜合國力雖仍無與倫比,但經濟復蘇緩慢,軟實力明顯下降。中美國力差距持續縮小和中美國際地位此長彼消的趨勢引發美國強烈的霸權焦慮和對華防範意識。“中國威脅論”在美國變成包含“經濟威脅”、“科技威脅”、“軍事威脅”、“網絡威脅”、“制度威脅”、“道路威脅”的“中國全面威脅論”。〔32〕中國快速崛起尤其是軍事現代化突飛猛進讓美國戰略界和軍方寢食難安。早在2010年2月美國國防部公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就暗指中國是美國主要軍事對手。〔33〕2014年的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稱,“戰後秩序仍在緩慢瓦解,大國競爭捲土重來,世界很可能回歸均勢政治。”〔34〕為了制衡中國崛起,美國東移其全球戰略重心,實施包含政治、外交、經貿、軍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偏向遏制的兩手”〔35〕應對中國崛起。美國還強調通過維護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維護美國霸權。奧巴馬稱,“中國想要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地區書寫規則,那將對我國工人和商業不利。……我們應該書寫這些規則,建立公平(貿易)機會。”〔36〕但是,到奧巴馬執政末期,一個值得美國及全球反思的新現實是:美國經濟在復蘇,但國際影響在下降;中國經濟在減速,但國際影響在上升。〔37〕於是,美國戰略界呼籲大幅調整美對華戰略,最具代表性的是《修訂美國對華大戰略》報告表達的觀點:美國需要一個制衡而非繼續幫助中國崛起的對華戰略。〔38〕到2018年春,歷經5年多的美國對華戰略大辯論形成基本共識:40多年的對華接觸戰略已失效,需與中國“這個最具活力、最可怕的競爭對手”展開全方位戰略競爭。〔39〕

  (二)美國對華政策全面強硬

  從2018年開始,美國採取一系列強硬對華政策措施:嚴格限制中資,嚴厲制裁中國“盜竊知識產權”行為,防範監視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在美中國人,以所謂中國在南海“軍事擴張”為由取消邀請中國軍方參與2018年環太平洋軍演,在中日關係改善之際多次派B-52飛越釣魚島空域並在東海附近舉行大規模美日“利劍”聯合軍演,等等。尤其是,2018年9月21日,美方居然以中俄軍事裝備合作違反美國國會2017年7月通過的《以制裁打擊美國對手法案》為由,宣佈對中國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及其負責人實施制裁。這一嚴重違反國際法的對華敵視行為乃中美建交以來僅有。美國對華之強硬與霸道,由此可見一斑。

  可見,“美國已明確地將中國視為其首要的、全面的、全球性的戰略競爭者,其對華政策取向呈現出一種全方位的強硬轉向。”〔40〕美國對華政策從總體上接觸轉向整體性“脫鉤”,從以合作為主轉向以競爭為主。除了掣肘、抗衡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限制中美社會文化和教育學術交往、拉攏盟友圍堵華為、對華意識形態攻擊和網絡攻擊、強硬插手香港問題(正在成為中美大博弈的刀尖之地)和西藏問題之外,美國對華政策強硬主要表現為美國對華經貿政策大逆轉、顯著加大“以台制陸”力度和在南海頻繁地大力度挑釁中國。

  首先,美國對華經貿政策大逆轉,其意圖是:迫使中國接受其一攬子不合理要求,以全面壓制中國經濟,維持其優勢地位;若不成,就通過貿易戰使中美經貿關係“脫鉤”,降下“經濟鐵幕”〔41〕。

  為了阻遏中國繼續崛起,美國把對華經貿及科技打壓作為對華遏制政策的主要手段,致使以前一直作為中美關係“壓倉石”和“推進器”的中美經貿關係反而成了中美關係中的最大問題,危及中美關係的基礎。美國一方面以公平競爭為由要求中國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和電商領域,另一方面違背市場規則,要求中國自動減少對美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加大對中國對美投資限制並對中興和華為下狠手,甚至要求中國取消《中國製造2025》計畫,完全暴露了以對華經濟戰和技術戰遏制中國繼續崛起的圖謀。

  在中國堅決拒絕美國無理要求後,2018年3月23日,美國以中國違反其《1962年貿易法》的232條款為由,對30億美元的中國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經過幾輪談判,美國在2018年5月中旬與中國達成不打貿易戰的共識,但5月29日又宣佈從7月6日起對中國500億美元對美出口商品分兩批(160億和340億)徵收25%的關稅。在遭中國對等反擊後,美國宣佈從9月24日起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徵收10%的關稅。由於中國對美大部分出口產品短期內難以被替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降反升,因此中美在2018年12月初的20國集團峰會期間達成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共識後,中美經貿關係從全面貿易戰緩和為邊打邊談並一度取得重大進展。但是,由於美國居高臨下、漫天要價、出爾反爾,第11輪談判後雙方仍沒達成協議。美國於2019年5月10開始把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的關稅提高到25%,並在遭到中國反擊後啟動對3000億中國商品徵收高關稅的程序。同年8月1日,美方宣佈從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10%關稅。中美雙方在同年10月上旬達成中方增加進口美國農產品和美方不再提升對華關稅的階段性協議,但不久後美方以中方沒購買其農產品為由,威脅自同年12月15日把3000億美元中國產品的關稅提高到25%。雖然雙方於12月上旬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但中美貿易戰仍在持續。

  美國還試圖把中美雙邊貿易戰多邊化,構築圍堵中國的經貿聯盟。比如,在試圖與歐日重談自貿協議以共同壓華的同時,美國在2018年11月30日簽訂的《美墨加貿易協定》中增加了針對中國的所謂“毒丸”條款,以阻止墨加兩國與中國達成自貿協議。

  雖然以往美國多次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但此次比以前嚴重得多。美國不僅發動對華全面貿易戰,而且意圖完全不同於以往。它以中美貿易嚴重失衡為藉口全面遏華,其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因此,發動全面對華貿易戰是美國對華政策大逆轉的一大標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