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實務派軍控專家向學院派學習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0-07-18 09:31:31


 

  2000年出版的《軍備控制與裁軍手册》有一個案例。這個手册的第六章的內容是“禁止為核武器生產裂變材料”。在對禁產問題的歷史進行回顧的時候,這一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裂變材料生產和核武庫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達到了最大規模,而蘇聯到80年代初期才達到與美國相當的規模。因此,對於加拿大等國在聯合國大會提出的禁產決議草案美國1980年以前投贊同票,試圖通過禁產來遏制蘇聯進一步擴大核武庫,從而維護美國的核優勢。相反蘇聯1983年以前投反對票或棄權,而以先消除一切核武器,再停止裂變材料生產的建議來反對美國提出的種種禁產建議。蘇聯在其核武庫規模和裂變材料庫存量超過美國之後從1984年起則投贊同票而美國投棄權票。”

  這段話用了“相對獲益”的概念,認為美國和蘇聯對待“禁產”的態度取決於雙方裂變材料的數量之比,數量多的一方支持禁產,數量少的一方反對禁產。這個判斷是一個理論,也稱為一個假說。這個假說的基礎是:武器用裂變材料的數量對美、蘇兩國來說極為重要,因此雙方會拼命爭奪數量優勢。當美蘇雙方裂變材料不夠多的時候,這個判斷基礎是合理的,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這個判斷就就不成立了。其中的原因在於,這個時候美、蘇兩國核材料中只有極少部分用在其核武庫中,兩國核力量對比幾乎不受核材料總數量的影響。這樣,雙方對裂變材料數量就不會十分敏感,其他因素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這一章的作者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對上述結論做了限定和修改:“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美俄兩國的武器級裂變材料存量遠遠超過了雙方核武庫的需要。同時,冷戰結束後,美國把防止核武器擴散作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因而極力倡導禁產。”

  上述的這兩個判斷充分體現了多數實務派專家的特點:對軍控事務的細節掌握準確;對軍控內在動力的把握很有道理、符合直覺,但是缺乏理論和方法上的考究。從學術角度來說,要理解美國(或者美國與蘇聯)對禁產問題的態度,需要考慮各種競爭性假設,也就是對這一問題答案的各種不同猜測,並對其逐個檢驗。

  這裡至少有三個競爭性假設。競爭性假設一:美國(以及蘇聯)用相對獲益的眼光看待雙方裂變材料數量的對比,數量多的一方支持禁產,數量少的一方反對禁產。競爭性假設二:冷戰結束後,美國對核擴散的擔心超過了對俄羅斯核力量的擔心,因此,美國寧可忍受俄羅斯核材料數量占優的事實,也要推動禁產以防止核擴散。競爭性假設三:當美國核材料儲備遠遠超出核武器實際用量之後,美國的國內政治的作用開始明顯,民主黨和共和黨按照各自的喜好選擇支持和反對禁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