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多家外資企業暫時關閉了在中國的分店或工廠,引發對外資撤離以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擔憂,甚至有言論稱外資正在大規模撤離。情況真的如此嗎?
商務部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721.8億元,同比下降1.3%,降幅較一季度收窄9.5個百分點、較前5個月收窄2.5個百分點。在疫情之下,這個成績來之不易。
4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703.6億元,同比增長11.8%,這是今年以來吸收外資首次實現正增長。此後,5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686.3億元,同比增長7.5%。6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170億元,同比增長7.1%。上述數據表明,二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較疫情發生之初的一季度回升明顯。上半年,外資在華投資不僅沒有撤退,而且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外商對華投資預期和信心穩定趨好。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濟先降後升,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甦,市場預期總體向好,這將進一步增強外商在華投資信心。
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報告指出,疫情改變了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認知。以往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中注重成本分析,而未來除了成本分析競爭優勢,安全度分析競爭優勢將變得同樣重要。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無疑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處於更安全的位置。之前沒有把中國納入其產品供應鏈體系的外資,反而有可能會考慮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力度,這也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投資的“避風港”。
同時,伴隨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對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在全世界供需關係之中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月度數據來看,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連續4個月收窄。伴隨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市場需求逐步恢復,消費市場正處於快速回暖過程中。在此情況下,看重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不僅不會撤資,反而還會加大對華投資的力度。
同時,我國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致力於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今年年初,《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正式生效,在法律法規層面確立了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外商在華利益提供了更強有力的保障。6月初,《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公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對投資者實行“非禁即入”,除非有強制性標準和法律禁止,原則上政府取消許可和審批。政府的備案受理機構通過事中事後監管來履行監管義務,對於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自貿港專用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真正兌現了“歡迎全世界投資者到海南投資興業”的中國承諾。6月底,2020年版負面清單如期公布,全國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40條縮減至33條,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37條縮減至30條。
經過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全球大考,世界各國投資者“用腳投票”,已充分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對中國的營商環境及未來前景投出了信任票。上半年,在主要投資來源地中,新加坡、美國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7.8%和6%;“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2.9%;東盟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5.9%。
不少跨國公司正在快速搶抓商機。以上海為例,今年以來,眾多外資項目在上海簽約、落地。世界領先的工業氣體和制氣設備供應商空氣產品公司簽約增資4.7億美元;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商之一科思創,今年將上海總部從管理型地區總部轉型為集投資、管理經營和研發於一體的多職能地區總部。
當然,也要看到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影響外商投資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實現全年穩外資目標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因此,下半年“穩外資”也會面臨困難和挑戰,這就更需要深入發掘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和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馮其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