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據《光明日報》報道,在日前發起的一項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
社交工具升級、社交能力降級,是當下年輕人群體的一種生活交際尷尬。這種“社恐”心理不只表現為相關調查數據的高企,更有“線下獨處、線上‘熱鬧’”的生活現實佐證。社交恐懼症在醫學上稱之為社交焦慮障礙,常發病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不過,當下許多年輕人自稱的“社恐”尚未達到疾病的程度,只是一種對社交回避、抗拒的負面情緒,但這種帶有傾向性的社交焦慮,卻需引發人們關注。
聚集、交往是人類活動的常態現象,與人的本能天性、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在科技進步、信息發達的當今社會,年輕人也同樣沒有泯滅“交往”的欲望,只不過是將這種訴求傾注在了網上、借助於社交軟件。一個“加為好友”就可將陌生人拉入朋友圈,能發微信講的小事就不打電話,能打字說清就不發語音,該參加的婚宴以紅包賀喜代替等等,正是這種手機依賴症,讓該交際的現實往來變為虛擬。
年輕人熱衷線上社交的熱鬧,非但不能消解“社恐”焦慮,反而會拉大與他人的心理距離。社會心理學家描繪出的“群體性孤獨”現象,就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家人在一起不是彼此交心,而是各自在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暢談,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發言,聽眾在看新聞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