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就業形態是穩定就業的動力源
http://www.CRNTT.com   2020-09-29 08:24:06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靈活就業”是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彈性工作、自雇性等為特征的就業形態,其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保險福利、勞動關係等方面,與現代工廠制度下的傳統就業方式有很大不同。靈活就業由來已久,在近年互聯網平台經濟的助推下加速發展,演化出“新就業形態”,即以互聯網平台直接連接供給和消費兩端的平台化、去雇主化的靈活就業模式。具體而言,新就業形態包括電商平台商戶、生活服務配送員、共享出行司機、微商平台銷售者、知識服務提供者、網絡直播者、自媒體從業人員等。

  新就業形態為當前中國農民工就業提供了重要渠道

  北京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研究員卓賢文章介紹,新就業形態下的不同崗位對技能的要求差異較大,有自由撰稿人、翻譯員等知識服務類高技能崗位,更多的則是對技能要求較低的生活性服務類崗位。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民工就業經歷了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到勞動密集型建築業,再到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三個階段。在2013年達到1.48億就業規模峰值後,中國製造業就業規模年均下降逾200萬,近年來建築業也成為就業淨流出部門。借助於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吸納了大量製造業和建築業流出的農民工。以物流配送行業為例,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而外賣員總數也已突破700萬人,其中有大量從業人員來自於製造業和建築業工人。

  新就業形態發揮了“就業穩定器”的作用

  文章分析,新就業形態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發揮了“就業穩定器”的作用。年輕一代農民工更傾向於從事生活性服務業的工作,在今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形勢較為嚴峻的時期,由於一、二線城市的生活性服務業恢復較慢,有大量農民工特別是青年農民工滯留在故鄉地,無事可幹,又沒有收入,有的對當地的社會穩定造成了不小的壓力。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發力,新就業形態有效緩解了農民工就業壓力。例如,疫情發生後,美團平台2020年上半年新註冊的有單騎手數就達到138.6萬人,其中有35.2%是來自於原來從事製造業的工人。根據美團研究院近期的問卷調查,目前中國生活性服務業商戶靈活用工需求比例約為12.8%,這意味著一家10人小店中便有1人為靈活就業,而且41.0%的受訪商戶表示會在疫情後增加靈活就業崗位。從統計局7月份公布的數據來看,城鎮外來農業戶籍人口的調查失業率為5.7%,比4月份(6.4%)明顯回落,新就業形態在“穩就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就業形態為中國就業市場提供穩定的動力源

  文章表示,新冠疫情對中國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根據農業農村部近期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今年新增返鄉留鄉農民工超過800萬人。就業是今年中央“六穩”和“六保”工作之首,就業政策需要多措並舉,更好地發揮新就業形態對就業的支持作用。

  一是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數字化水平。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已替代製造業成為吸納農民工的最主要領域,而餐飲、旅遊、家政等需要面對面接觸的行業受疫情衝擊卻最嚴重。要支持生活性服務業企業借助“互聯網+生活服務”的模式改造傳統業態,在生活物流、家政服務、養老護理等行業衍生出更多靈活用工的基礎性崗位。

  二是利用新就業形態挖掘農民工輸出地的本地就業空間。支持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涉農生產性服務業等新型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借助直播帶貨等新型農產品互聯網銷售模式,提高本地就業容量。同時,強化創業擔保貸款支持,支持返鄉農民工利用新就業形態在家鄉就業或創業。

  三是提升農民工在新就業形態中的技能。新就業形態不僅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也對勞動者提出技能持續提升的新要求。互聯網平台企業、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政府、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等主體應形成合力,對農民工採取主動上門送培訓、視頻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其適應新就業形態的能力。在中長期,由於市場對勞動者綜合素質和技能需求在不斷提高,各方主體還應持續地對在職勞動者進行培訓,拓展農民工後續的職業發展空間,將新就業形態從“就業蓄水池”升級為“就業加油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