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日電/據中國網報道,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特別對話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近幾個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保持穩定恢復態勢,表明中國經濟擁有強大韌性。中國經濟發展可以實現年度主要預期目標,全年經濟有望實現正增長。
中國政府的信心釋放出了關於中國經濟的積極信號,最新出爐的8月份經濟成績單則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提供了有力注腳——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1-8月貨物出口累計增速3個指標實現年內首次轉正;1-8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也接近轉正……這些積極變化,再次印證國民經濟克服了疫情和汛情雙重叠加的不利影響,保持了穩定復甦的態勢。
在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的背景下,中國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經濟增速由負轉正,成為全球首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得益於三個關鍵因素。
首先,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是前提條件。面對來勢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國果斷打響了防控阻擊戰,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築起了最嚴密的防控體系,維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正是由於中國抗擊疫情的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復工復產得以有序開展,經濟恢復才有了可靠保證。
其次,中國政府部署有方、調控有力是關鍵力量。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穩妥有序放開經濟和社會活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形成了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政府密集制定出台多項政策,為企業減負紓困,實施減費降稅,增加財政補貼,加大金融支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優化政府服務。中央還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在充足的政策工具支持和科學戰略引領下,中國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經濟活力快速釋放。
第三,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是有力保障。中國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擁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還是世界第一服務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二利用外資大國和第二對外投資大國。14億人口構成了全球最大且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足可以拉動經濟的持續增長。疫情雖然對我國零售、旅遊、餐飲、製造等行業帶來了一定衝擊,但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也培育出了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網上辦公、在線教育、遠程問診等行業快速擴張,智能施工、無人配送等新模式加速普及。新動能的崛起,正為經濟復甦蓄勢。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歷經了新冠疫情的考驗,中國經濟發展穩定向好,生產生活秩序穩定恢復,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強勁動力,也為世界經濟體帶來可資參考的啟示:
其一,科學精准防控是應對疫情的有力武器。通過實施常態化、科學化、精細化的防控策略,既能最大程度遏制局部疫情蔓延,又能避免衝擊整體經濟活動。在防控工作整體不到位的情況下,強行復工只會換來疫情的強勢反彈,讓經濟復甦步履維艱。各國應結合本國國情和先前經驗教訓,採取更為靈活的疫情防控策略,助力本國經濟盡快復甦。
其二,全球化是歷史發展趨勢,能抓住機遇者都將從中受益。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經驗深刻表明,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體系,是實現自身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關鍵。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大背景下,中國更加積極主動地擁抱全球化,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例如,舉辦線上線下聯動的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釋放了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信號,為世界經濟走出低谷注入了信心。
當前,全球化正在經歷重要轉型,東西方正實現新的均衡,各國經濟利益與發展命運相依,全球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都在增加。在這樣的趨勢下,堅持開放合作才是發展之道。世界各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把握大勢,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好的合作謀求互利共贏,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