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對此,我們要深入理解把握,找准突破口和發力點。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必然選擇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馬一德執筆文章文章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但我們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國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在一些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也凸顯了加快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緊迫性。因此,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多措並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文章指出,貫徹落實對“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部署,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多措並舉。
一是要下好基礎研究“先手棋”。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是技術研發的源頭活水,只有夯實基礎研究,才能為科技實力的持續增長備足後勁。長期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資源存在分散、重複、融合度低等問題,迫切需要瞄准戰略必爭領域和前沿方向,打破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集合精銳力量,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為此,《建議》提出,“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同時,還要通過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等舉措,推進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