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不分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全人類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戰而勝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張伯禮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此前也指出,此次疫情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要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我們通過社區聯防聯控策略迅速地遏制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讓公眾消除了恐慌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防控措施,從而有效地應對了疫情。”他說。
疫情中,科學中心和科技場館成為應急科普的重要場所。在此次大會“新形勢下科學中心的服務與發展”專題論壇上,多國專家介紹了各自的經驗。
受疫情影響,中國科技館今年兩次閉館,時間長達百余天。中國科技館副館長龐曉東說,在特殊時期,除了做好線下和線上的展覽外,中國科技館還在線發起了“科學實驗挑戰賽”,全國參與科技場館數量達357家、收到作品1.5萬件。豐富的科普活動緩解了孩子們長期居家的心理壓力,也讓科技館找到了同公眾交流的更好方式。
中國民眾對科學的信任度最高
在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科學防疫抗疫的重要性。
以色列工程師、建築師技術科學畢業生協會董事會主席埃胡德·梅尼帕斯說,該國近期開展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有81%的受訪者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超過50%的民眾配合政府或地區防疫工作,關注科學教育的人群增加了1/4,有1/3的受訪民眾相信疫情可以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普及率。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認為,此次疫情凸顯出科學研究與公眾科學素養互相促進的作用。一方面,科學家有義務解答公眾疑問,引導人們關注事件背後的科學道理,贏得公眾信賴。另一方面,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也會激勵科學工作者作出更多創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