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啟動微信,一個孤獨的小人凝望地球。這張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世界公開的第一張完整地球照片名叫“藍色彈珠”。它是由阿波羅17號宇航員拍攝,視角在非洲大陸上空。
每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氣象與環境總體室副主任、風雲四號衛星主任設計師陳曉傑打開微信時,思緒總會不由自主地飛到2017年9月25日那天。
那天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投入使用的日子,微信啟動畫面隨之變臉——圖像仍是藍色地球,但展示的位置卻變成東半球,拍攝它的正是風雲四號A星。
“照片視角是從中國上空觀測到的地球,那種感覺很不一樣。”陳曉傑至今對此印象深刻。
1969年初,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而當時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雖然能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但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應用受到極大限制。
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提出:“要趕快改變落後面貌,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1970年2月,周總理親自簽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文件,下達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由此,我國氣象衛星事業正式起步。
迄今為止,我國共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有7顆在軌運行。這些最“知人冷暖”的衛星,在太空中觀察地球的風雲變幻,提示我們添衣打傘。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2021年我國計劃發射風雲四號B星和風雲三號E星,“十四五”時期共計劃發射7顆風雲氣象衛星。“到2035年,我國要建立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的氣象業務體系,氣象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氣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行業發展,氣象強國基本建成。”該局局長莊國泰透露。
命運多舛,首星發射39天就“夭折”了
1988年9月4日,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孟執中站在數十米高的發射塔架上,心中翻江倒海。
那是我國首顆風雲衛星原計劃發射的日子。但在指揮員發出“5小時準備”指令後,控制中心突然失去了衛星所有的遙測信號,發射被終止。
風雲一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任新民下令就地檢查。孟執中、時任姿控系統主任設計師徐福祥帶著試驗隊員爬上塔架,緊張地給衛星做著“手術”。此時,四周沒有護欄,衛星下面是裝滿推進劑的火箭,每一個動作都要小心翼翼。
讓孟執中倍感壓力的是,預定發射時間將至,各地台站早已準備就緒,不斷打電話詢問消息;從北京到上海再到發射中心,沿途通信線路都部署了戰士值守,大家都在崗位上等待著發射的消息。塔架上的排障工作進展緩慢,孟執中既焦急,又愧疚。
直到傍晚,故障原因終於查清,是遙測機的CMOS電路在特定情況下發生了“栓鎖”。試驗隊員將遙測機取下來連夜返修,第二天早上將它裝回衛星。
3天後,歷時近10年研製的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然而僅過了一個多月,意外再次發生。
這天,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人員發現,接收到的衛星雲圖逐漸偏斜,最後只能看到地球的弧線。衛星失控了。
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急切地問:還有辦法嗎?孟執中無言以對。
由於沒有安裝備份設備,風雲一號A星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太空“夭折”,此時距離它發射升空僅39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