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2021年的地方兩會上,數字經濟成為熱詞,多地政府吹響數字經濟號角。北京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上海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廣東提出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浙江提出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貴州提出深挖大數據“鑽石礦”……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相東文章分析,數字經濟為何變得如此火熱?這主要得益於其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抗衝擊能力。近年來,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數字經濟異軍突起。2017至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年均增長達20%。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5.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6.2%,比2018年提高1.4個百分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電子商務、視頻會議、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共享平台、協同辦公、遠程醫療等“非接觸經濟”加速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9%,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4.8%。數字經濟成為促進企業復工復產的“生力軍”和對衝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
不只在中國,數字經濟在全球各國都展現出其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抗衝擊能力。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1.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4%,高於同期全球GDP增速3.1個百分點;其占全球GDP的比重達到41.5%,比2018年提高1.2個百分點。2020年,數字經濟更是以其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活力在全球經濟下行中逆勢上揚。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各國抗擊疫情進程中快速發展,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遠程辦公、視頻會議、雲端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這既為維持各國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對衝世界經濟下行注入了新的動能。
不僅如此,數字經濟還展現了其抗擊“逆全球化”的強大韌性。近年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科技脫鈎等“逆全球化”聲浪不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讓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逆全球化”思潮變本加厲。疫情衝擊之下,多數國家實施了嚴格的跨境旅行和國際運輸限制,意大利、捷克、西班牙、法國、日本等少數國家甚至實行全面“封國”。這無疑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巨大衝擊,全球化的國際生產更加不穩定,國際貿易甚至一度中斷。與此同時,跨境旅行、國際貿易的受阻和中斷導致抗疫防疫物資短缺,部分國家在抗疫中捉襟見肘,全球化因此成為疫情危機的“替罪羊”。美國、日本等國誓言以本國生產和區域化替代全球化。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深刻地改變著本國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革命性地改變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合作方式。數字技術、數字貿易、數字金融、數字政務和數字安全在豐富經濟業態、提升貿易福利、優化資本配置、促進跨國協作、增強信息防護等方面,極大地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各國利益更加緊密相連,成為抗擊“逆全球化”的強大力量。
文章指出,不同於疫情是加劇“逆全球化”浪潮的短期變量,數字經濟這一數字化、信息化的力量是抗擊“逆全球化”的長期因素。數字科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表現,以及數字經濟在穩定社會生產和生活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既反映出疫情下保護主義觸發“逆全球化”浪潮的對衝力量,也從生產方式變革的維度透視多邊主義、國際合作、自由貿易的經濟根源。因此,數字經濟必將對各國經濟貿易格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乃至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更加持久的影響。
作為全球數字經濟大國,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規則和數字經濟國際治理新機制的形成。一方面,通過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既有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經濟組織,加強與各國之間的數字經濟治理合作,完善全球數字治理既有的國際規則。另一方面,通過雙邊和多邊國際貿易和投資協定,加強數據安全、跨境電商、電子認證、信息技術合作,致力於維護全球供應鏈開放、安全和穩定,推動數字經濟更加規範、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發展,為加強全球數字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