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圍繞“全”“調”做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21-02-22 08:45:25


 
  立足“調”——著力推進五大“再平衡”

  文章指出,循環可持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國民經濟重大比例保持大致平衡是確保循環可持續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在“調”字上出實招,瞄准關鍵問題、緊扣重要環節,系統謀劃經濟結構再平衡政策舉措,推動國民經濟實現均衡增長。

  推進供給和需求再平衡。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既相互作用又互相制約。中國比較注重調節供給和需求平衡,根據不同時期國民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變化,通過不斷調試宏觀經濟政策,基本實現了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當前,中國需求和供給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供給質量、服務難以有效滿足經濟轉型升級和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及生態環境需求,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未來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改善供給質量,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推進積累和消費再平衡。積累和消費本質上是處理經濟發展中當下和未來的關係。過度重視消費而忽視積累,經濟未來增長就失去了動力;反之,勞動者的積極性就會受挫,未來經濟發展也得不到有效保障。當前,中國積累和消費之間的矛盾有了新的變化,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帶動儲蓄率下降,促進消費可持續中高速增長的政策難度仍然較大。下一步,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和精准性,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夯實消費持續增長內在基礎。同時,也要注重保持積累合理增長,提高積累資源使用效率,大力拓展投資空間,著力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圍繞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方面謀劃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確保積累和消費實現新的平衡。

  推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再平衡。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派生。處理不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容易影響經濟循環效率。適應新形勢,要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設製造強國,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能源革命,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著力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並舉、精准施策,切實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推進國際和國內再平衡。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國際和國內的關係,不僅涉及效率,還影響到安全。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減弱,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這給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帶來了重大挑戰。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具備實現內部可循環的條件。要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要高水平建設全球製造中心和全球消費中心,通過“雙中心”叠加,保證國內循環順暢,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

  推進新興要素和傳統要素再平衡。生產要素會隨著技術進步進行持續演化升級。新興要素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傳統要素支撐傳統產業發展。如果新興要素和傳統要素失衡,必然會導致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失衡,不利於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中國新興生產要素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下一步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搞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著力培育數據等新興生產要素市場,加快智能計算、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用新興生產要素改造提升傳統生產要素,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能源、水利、醫療、教育等深度融合,實現以生產要素升級助推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