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空前衝擊下,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全球產出出現了4%-5%的年度下降。貿易和投資等國際經濟活動也受到顯著衝擊。今年世界經濟有望出現V型反轉,國際貿易將起到拉動作用。
經濟參考報發表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文章介紹,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顯示,2020年國際貿易下降約9%,其中貨物貿易下降6%,服務貿易下降17%。去年全球貿易呈現先弱後強的格局:一季度同比萎縮3%;二季度大幅下降19%;三季度出現反彈,降幅縮減至5%;四季度繼續強勁反彈。這一V型反轉是由貨物貿易復甦帶動的,服務貿易的表現持續低迷。
回顧歷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在前三季度降幅分別高達18%、18%和14%。相比較而言,2020年的情況好得多,總體表現超過預期。這主要是由於主要發達經濟體無限量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巨額財政刺激從需求側的拉動,以及中國等東亞經濟體疫情控制出色、復產復工迅速在供給側的推動。另外,醫藥和電子信息產品等特定領域的國際貿易表現強勁,這主要是因為疫情背景下醫藥需求增長和經濟數字化進程加速。
在全球經濟顯著下降、國際貿易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和貿易表現成為難得的亮點。去年,中國經濟增長2.3%,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中國外貿在上半年受疫情衝擊出現大幅下降後,下半年強勁反彈。中國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逆勢提升,達到14%以上。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中國經濟自身的韌性是一個原因,而“穩外貿”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功不可沒。
文章認為,2021年世界經濟將出現顯著的V型反轉。一方面,去年的大幅負增長極大地壓低了增速計算的基數。另一方面,在疫苗廣泛接種、疫情逐漸受控的背景下,在貨幣、財政政策保持強力支持的情況下,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活力將逐步恢復。世界經濟復甦和國際貿易增長相互作用,國際貿易的恢復性增長有望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個積極因素。貨物貿易仍將發揮引領作用,而服務貿易由於人員國際流動限制等因素,其全面復甦仍將滯後一段時間。在全球經濟數字化提速的大背景下,跨境電商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高。隨著區域自貿安排提升、供應鏈調整提速,區域內貿易也將有所加強。
文章指出,在逆全球化和國際經貿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始終堅定地推進經濟對外開放。近年來,自貿試驗區範圍不斷拓展,市場准入程度不斷提升,國際貿易和引進外資保持了穩定增長。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相繼取得突破,使2020年成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今年1月1日,中國和毛裡求斯自貿協定正式生效,這是中國與非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定,具有顯著的示範效應,也有助於推動中非經貿關係向縱深發展。
文章最後說,不可否認,世界經濟復甦的不平衡和不確定也難免對全球範圍內國際貿易的增長帶來影響。不平衡表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也表現在不同行業和部門的復甦力度和路徑差異。就業問題、潛在的金融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國際經貿摩擦、全球治理困局等成為不確定性因素。展望未來,主要發達國家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必然面臨退出問題,而此時將是其負溢出效應釋放的關鍵時刻。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意味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其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