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1日電/夕陽下,戈壁灘上一個身影斜長。48歲的業餘文保員呂剛正在轄區裡巡查,他周邊的戈壁灘下,埋藏著1460餘座魏晉時期的古墓葬。
國家文物局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現有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工作者星散在廣袤大地,是田野文物最基層的守護者,而像呂剛一樣的業餘文保員,是這支隊伍重要的補充力量。
新華社報道,呂剛的家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鎮觀蒲村。歷史上,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也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如今這裡依然保留著大量文物古跡。
1972年,因一位牧羊老人的意外發現,嘉峪關市新城鎮一帶占地13平方公里的魏晉古墓驚世而出,後經多輪考古發掘,在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保留至今的歷史文獻稀缺。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群的發掘及從中出土的大量磚壁畫,為後人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人文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魏晉墓保護研究所接待部負責人盧曉玲說。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文物安全保護。當地成立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魏晉墓保護研究所,開展田野文物巡查和發掘,摸清墓葬家底並明確保護範圍,同時加強文物保護宣傳,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文保工作。
因在村裡威望高、人脈廣,呂剛在2009年被聘為一名業餘文保員,在務農之餘承擔起村域內的文物邊界巡查、防火防盜和普法宣傳工作。
崗前培訓時,他才知道基層文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古墓葬體量大、分布廣,且戈壁灘上地廣人稀,文物日常管護難度大。
“剛開始大家不知道地下埋著什麼。誰家開墾荒地或是澆水灌溉,發生塌陷,才知道是挖到墓葬了。”他回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