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京津冀三地應圍繞這一目標,在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推動產業轉移升級、統籌協調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促進優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體制機制全面深入對接等方面切實發力。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葉振宇文章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這一重大戰略實施以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京津冀地區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氣污染防治、區域交通一體化等諸多領域都實現了較大進展。
“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重大戰略承擔著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的重要使命。當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需抓住有利機遇、應對困難挑戰,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在鞏固前期重大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搶抓機遇 迎接現實挑戰
文章分析,“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在,但總體上看,機遇大於挑戰。
從挑戰來看,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各種不確定因素相互交織。在對外貿易、港口城市發展、利用外資和承接國際新興產業轉移等方面,京津冀三地都將面臨壓力,還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從機遇來看,中國國內發展環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分有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將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些都將為京津冀三地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合提升提供動力支持,同時也能為更好解決三地市場分割、要素流動不暢等現實難題營造良好環境。
用足用好這些有利條件,京津冀協同發展還需完成穩增長與轉方式並舉的艱巨任務。具體來看,北京既要處理好“都”與“城”的關係,深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又要凸顯“四個中心”功能,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天津要利用自身的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發展智能科技產業,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河北要在“去產能”中加快調優產業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中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
著眼全局 解決重大問題
文章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長期工程、系統工程和複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著力解決一系列關係全局的重大問題。
一是深入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目前,北京中心城區交通擁堵、人口過度集中等問題有所緩解,但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有效吸引和承接北京中心城區的高端產業轉移,還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對此,需有的放矢,以務實舉措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培育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各具優勢,但總體上看,產業鏈供應鏈水平依然不高,特別是缺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而培育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需要擁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公司、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鏈、良好的要素條件和創新生態。京津冀三地需進一步推進產業轉移協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積極探索培育和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現實路徑。
三是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治理方式。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白洋澱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已經取得明顯進展,但也要看到,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目前依然較多依靠行政手段,治理方式也比較單一,治理效果的可持續性有待增強。對此,需重視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探索能夠激發微觀主體積極性主動性的治理機制、治理模式以及生態補償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