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誰來養活中國”純屬聳人聽聞
http://www.CRNTT.com   2021-04-12 00:01:19


 
  即便中國還有足夠的耕地,完全立足於大豆自給也並非上策,因為中國的大豆平均畝產不到125公斤,而美國則達240公斤,但中國的小麥畝產大幅度高於美國,稻穀和玉米的單產也高於世界平均水準。所以從比較優勢來看,中國大量種植大豆並不明智。再說生產大豆還需要耗費大量的水用於澆灌,而中國的水資源極為有限。生產一畝大豆的耗水量除了低於水稻以外,明顯高於小麥和玉米,要比小麥多耗水64%,比玉米則多出1倍。從節水這一角度來看,大量進口大豆也是勢在必行的。

  所以,目前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已相應悄悄發生了變化,不再籠統表示要繼續維護糧食安全,而是調整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即大米、小麥和玉米這主要三大糧食作物必須以自給為主。而對大豆這一飼料糧而言,中國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以進口為主,因為中國別無選擇,多年來中國各級政府都在竭盡全力確保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如今中國的耕地幾乎已經潛力挖盡。所以,當年布朗提出的問題應該稍做改變,即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牲畜?”2019年中國人口約占全球的18.82%,但豬肉消費量居然占到全球的一半,這樣中國消費全球1/3大豆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對同一事物,不同身份的人們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例如對中國大量進口大豆一事,對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國的農民和農場主而言當然是正中下懷,喜出望外。而一些西方國家的高官和媒體則對此發表了大相徑庭的意見。例如日本媒體前些年就一再炒作“爆食的中國”這一題材,爆食在日語中即饕餮之意,儘管日本進口糧食的比重遠超中國。早在2010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澳大利亞電視採訪時,針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也直言不諱表達了其內心的憂慮: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

  奧巴馬的這番言論,與布朗的上述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產生這一願望是非常自然的,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國政治人物的意願左右的,而不論這個國家的人口有多少。從奧巴馬發表上述言論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持續改善,而與此同時與中國開展農產品貿易的各國也都從中受益匪淺。例如雖然特朗普全力推動中美經貿“脫鉤”,但去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增幅仍高達66.9%,其中大豆進口增幅為56.3%,豬肉進口增幅則高達223.8%,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中國人民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並非什麼洪水猛獸,世界末日,而是一個多贏的結局。學者可以發出警示,但邏輯推理必須合理,結論必須靠譜;而政治家對此發出悲鳴則反映了一種並不健全的心態,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暴露出其格局狹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