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壓力是活著,今年的壓力則是要活好。”國內一家車規級芯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智能化的趨勢讓汽車成為“四個輪子上的計算機”。去年至今,行業對車規級芯片的算力需求就提升10倍。企業加緊研發、提升性能,“一刻不敢放鬆”。
“市場大了,競爭也多了。企業要上規模,資金存在緊張。”王煥一坦言,希望加大貸款和專項資金的補助力度。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查顯示,一季度,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雖達到去年同期以來最高值,但仍低於2019年四季度5.2個點,尚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49%的企業反映生產成本同比增加。對小型企業而言,市場需求波動帶來的影響較大。
“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中小企業仍面臨來自市場和自身的壓力。”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馬彬說,從“活下去”到“活得好”,企業要在承壓前行中探索。
開拓新局 在挑戰中抓機遇
對話一個多小時,藍禾醫療董事長曹軍向記者談及最多的詞就是“市場”。
作為口罩、醫用耗材生產商,曹軍在短短一年間經歷了市場的大幅波動。當防疫物資從短缺到充沛,細分行業“擠進”大量競爭者,企業如何脫穎而出?答案還在“市場”。
推出個性化口罩,一周七天“拆盲盒”體驗;引入清涼感材料,符合夏季使用特點……圍繞口罩進行“微創新”的同時,藍禾從醫用耗材到液體敷料、傷口護理軟膏,逐步打造產品生態圈。“市場變了,供給就要改變。企業要圍著市場轉。”曹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