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與“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相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一轉變,是基於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和長期發展趨勢的準確判斷,對“十四五”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楊虎濤文章分析,從世界範圍看,以G7(七國集團)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了近30年製造業占比快速下降之後,近十多年來尤其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製造業占比下降趨勢明顯趨緩,部分國家已出現製造業占比上升態勢。以美國為例,1980—1990、1990—2000、2000—2010三個十年內,美國製造業占比分別下降2.76%、3.73%和2.87%,但2010—2018年期間僅下降0.02%,2017、2018兩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的年度增長率分別達到了2.65%和3.92%,製造業已開始止跌回升。而德國、日本的製造業占比近20年來基本保持穩定,在2010—2018年期間還保持了一定增長。
與此同時,在製造業占比從快速下降到逐步趨穩甚至上漲的同時,以G7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了近30年的服務業占比快速上升之後,近十多年來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服務業占比提高趨勢明顯放緩。同樣以美國為例,1980—1990、1990—2000、2000—2010三個十年內,美國服務業占比分別上升5.57%、3.36%和3.37%,但2010—2018年期間僅上升0.88%。
在G7國家開始出現製造業止降回穩和服務業止升回穩的同時,以中、印、俄等為代表的金磚國家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占比則呈現另一種態勢。1980—1990、1990—2000、2000—2010三個十年,金磚國家服務業占比普遍上升,但在2000—2010年期間開始趨緩,然而在2010—2019年期間,金磚國家服務業占比又再次快速上升。1980—1990、1990—2000、2000—2010三個十年,中國服務業占比分別提高了10.07%、7.41%和4.39%,但2010—2019年期間上升了9.74%。其他金磚國家也基本相似。從製造業占比看,2010—2019年期間,中國製造業占比從31.61%下降到27.17%,下降4.44%。印度下降3.31%,巴西下降3.28%。
這即是說,2010年以來,在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開始止降回穩甚至回升的同時,中國製造業占比在加速下降;在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開始止升回穩甚至下降的同時,中國服務業占比則在加速上升。2019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54.5%,比2005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而中國的服務業中,高端服務業或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較低,低效率的低端服務業、房地產與金融業占比過高。
二
文章認為,製造業占比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份額變化,是技術變遷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態勢變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信息通信技術革命的興起,直接推動了工廠全球化的發展,使製造業可以實現環節的空間拆解,從而使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能夠快速融入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這是全球製造業“南升北降”的主要原因。但在全球製造業份額“南升北降”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如下事實:
第一,世界銀行201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高收入國家仍貢獻了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大部分,且仍是主要出口國。以美國為例,美國每年生產並運輸超過12萬億磅的實體商品,其出口的70%左右是以製造業成品的形式完成的。與之相比,低收入國家在全球製造業就業中所占的份額高於他們在附加值中所占的份額。
第二,發展中國家的“過早去工業化”(即服務業占比提高而製造業占比下降)在某種意義上並非刻意為之,這是勞動密集型和加工貿易型製造業附加值與就業吸納能力同時下降的綜合結果。隨著工業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大大弱化,使其難以獲得更多製造業份額,這是2010年後許多發達國家製造業份額開始止跌回穩甚至開始上升,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製造業份額開始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份額下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發達國家的製造企業將其服務環節剝離從而增大了服務業的份額,傳統統計方式無法體現數字經濟時代服務業和製造業的依存關係等,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發達國家製造業的“衰減”。知名智庫曼哈頓研究所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許多被稱為“服務”的工作和經濟活動實際上是“工業”的一部分。在製造業所涉及的經濟和勞動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大約占20%~50%)按當前的統計口徑被納入了“服務”中。許多製造業工作(包括如操作和維護日益複雜的供應鏈或生產機器的中等技能的工作)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政府統計方法中從製造業“轉移”至了服務業。
第四,在製造業份額“南升北降”的過程中,發達國家一直通過鏈主企業、關鍵部件製造技術、核心知識產權和工業標準等多種方式,控制著全球製造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三
文章表示,長期以來,製造業作為富國的扶梯、發展的引擎,一直受到理論和經驗的雙重檢驗,但隨著現代產業中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製造化的特征日益明顯,製造業作為富國引擎的地位不斷受到質疑,鑒於新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度和技術密集度不斷上升,並逐步呈現出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特征,且可貿易度不斷提升,服務業成為新引擎的呼聲日益高漲。
但對於服務業成為新引擎的這類觀點,需要冷靜審視,不宜過度誇大。無可否認,服務業製造化和製造業服務化是數十年來產業特征的典型變化特征,服務業對製造業的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的貢獻日益突出。但在注意到服務業份額不斷上升和其製造化特征日益明顯的同時,還應注意到以下現象:首先,在產業關聯性和溢出效應上,服務業仍比製造業弱,作為中間投入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製造業與其他行業的互動關聯更加強烈和頻繁,而且與服務業相比,製造業具有更高的就業乘數;其次,雖然製造業在發達國家所占份額不斷下降,但製造業生產率增長仍高於其他行業,製造業始終是占研發投資份額最大的產業,美國製造業企業承擔了私營部門接近70%的研發支出費用;再次,儘管服務業生產率增長和可貿易性不斷提高,但仍未能超越製造業,製造業對整體生產率的提升和貿易平衡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製造業的創新和服務業的創新存在重大區別,製造業的創新更多集中於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而服務業創新更多地集中於市場營銷和組織創新這類“軟創新”,對技術進步而言,製造業的作用更為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