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警惕被“美容”的農產品危害舌尖上的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1-04-27 10:15:58


  中評社北京4月27日電/據工人日報報道,消費者購買果蔬等農產品,對其“顔值”較為關注,為此,有人使用違規化學藥品對農產品進行“美容”,讓品質較為一般的農產品賣相好、賣價高。受訪專家認為,“為了顔值而美容”劍走偏鋒,得不償失。

  一日三餐的時令果蔬,堂而皇之地加入“美容”行列,讓人頭皮發麻——將焦亞硫酸鈉、一水檸檬酸放入水中浸泡,可以讓芋頭脫皮;用次氯酸鈉消毒液漂白,可以讓黃褐色山藥變得“白嫩”……這些化學“美容術”在提升農產品“顔值”的同時,難免令其品質受傷,進而危害“舌尖上的安全”,長此以往誰還能吃得安心?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市場供應和競爭更加充分,人們選擇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的空間和途徑也更多。過往那種“剜到籃裡都是菜”的粗放型銷售已不適應細分市場的消費需求。於是,分揀、包裝等成為部分商家的特定程序。比如,從良莠不齊的菠菜堆中挑選出長短一致、顔色鮮亮的裝盒銷售;把顔色較紅潤、個頭差不多的西紅柿優選,供給大型商超或批發市場,售價就可提高20%。這種精包裝服務既可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購買需要,也有利於果蔬保鮮和減少運輸損耗。

  然而,現實中有人受利益驅動,將原本正常的分揀、包裝環節異化為“人工美容”,這本質上是弄虛作假和見利忘義。比如,次氯酸鈉消毒液對人體有腐蝕性和致敏性,相關規定明確指出“次氯酸鈉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劑”,即便只是用以浸泡,相關物質殘留也可能對消費者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從山藥經營者說“不白人家不要,越白越受歡迎”來看,“人工美容”在農產品交易中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買方市場的影響。某種角度上,消費者存在的一些認知誤區,助推了“美容農產品”的滋生和大行其道。

  遏制對農產品的化學“美容”亂象,一方面,大型商超、批發市場要嚴把入口關,對商戶提出果蔬食品安全要求,對不能提供相關證明的農產品,要在進入市場前把關,確保其品質;要敢於把不合格農產品擋在市場之外,並與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聯繫、處置。另一方面,地方市場監管部門要對轄區內農產品加工情況摸清底數、強化監管,切忌“民不告官不究”被動執法;要對加工商戶出現的趨向性、苗頭性做法及時研判,早發現、早矯正,依法依規處罰,提升違法成本,確保農產品產供銷秩序和安全。當然,作為需求端的消費者也應擯棄“以貌取果蔬”的觀念,走出“重長相輕品質”的認知誤區。

  安全是食品交易市場的底線和底色,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任何環節都大意不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