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黃蒙拉就和“上海之春”結緣了,當時他還是上音本科學生,得了優秀表演獎。20年後再次參加“上海之春”,他感慨,“這次的開幕是規模最宏大的一次!”
“20年過去,我從新人變成老人,開始帶小學生、中學生。”回到母校後,黃蒙拉和小朋友們排練了多次,一起研究曲目,重新劃分聲部,比準備自己的音樂會還上心,“非常開心,也很感慨。能在那麼小的年紀登上這麼大的舞台,在我們那個年代很難想象,希望他們珍惜這個機會。”
歌唱家廖昌永同樣是“上海之春”的老人了,甚至還有過兩次腿部受傷、打著綳帶、坐著輪椅上台的經歷。當晚,身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他帶領兩位嶄露頭角的上音學子——蔡程昱、徐均朔,共唱了一曲《百年》。
廖昌永還記得,1993年,陸在易《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在“上海之春”的首演就是他唱的,當時他還是上音大三學生,那也是他第一次登台“上海之春”,“這麼大的作品交到我手上,我心裡很是忐忑,何德何能?那麼多優秀的音樂家、優秀的學長,但上海音樂界有這個胸懷和信任,把它交給年輕人。”
“大家好,我是新人蔡程昱!這是我第二次參加‘上海之春’。”蔡程昱第一次參加“上海之春”還是2018年,躲在上音合唱團裡,三年過去,他已經能獨當一面,以歌手的身份和老師同台,在開幕音樂會上一展歌喉。
跨國合作,音樂無國界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上海之春”沒有國際演出團體亮相現場,但仍然通過線上技術,邀請到巴黎管弦樂團、澳大利亞歌劇院、以色列耶路撒冷室內樂團等三家海外藝術團體,與上海歌劇院、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民族樂團等三家中國院團,創新性地實現了“同台”。
當天,上海歌劇院、上海芭蕾舞團和巴黎管弦樂團通過雲端和現場的互動,接力演繹了音舞交融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踩著巴黎管弦樂團演奏的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的旋律,上海芭蕾舞團送上了兩段新鮮出爐的芭蕾舞,分別由陳琪、吳虎生編導,“像是在和巴黎管弦樂團的靈魂在對話!芭蕾舞演員離不開音樂,離不開舞台,這個舞台特別榮耀,大家特別珍惜。”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說。
伴著巴黎管弦樂團演奏的第四樂章,上海歌劇院合唱團送上了耳熟能詳的“歡樂頌”,“合成有很大的難度!有位歌唱家說速度太快了,平時不這麼唱,我說平時都是就著你們的節奏,今天是貝多芬標記的原始速度,你們應該照著這個唱,他們就乖乖地唱了。”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笑說,這是二度創作最少、最尊重貝多芬原作的一次演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