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城區不再現“城市看海”是宜居的標配
http://www.CRNTT.com   2021-04-30 08:45:08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要求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到2025年,達到老城區雨停後能夠及時排幹積水,低窪地區防洪排澇能力大幅提升,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全面消除,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

  每到雨季和洪澇時節,中國許多城市都會出現“城市看海”的情景,這不僅嚴重影響公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在信息時代,新建城區甚至老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是一個文明城市的標配,也是宜居城市的一個基本要求。

  今天,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聚焦在建設智慧城市,希望利用網絡和人工智能把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也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量,讓人們安居、宜居且樂居。

  實際上,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和功能不只是體現在有便捷的WIFI、迅捷的交通、良好的醫療、方便的購物飲食和消費,以及多樣的休閑娛樂,還體現與自然和諧共生——利用智慧的設計和科技的力量,讓城市在暴雨之後不會成為水鄉澤國,在烈日炎炎之下能提供清涼的綠洲並避免熱島效應。從基本理念和順序上看,只有在確保人們正常生活和居住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建設智慧城市,進而讓人們宜居。

  新城區杜絕“城市看海”也要改變工作只做明面、不做裡面和基礎工作的觀念,把打造形象與築牢基礎統一起來。

  一個城市的高樓大廈和美麗街景人們都能一目了然,但是,城市的下水道和排水網管卻看不到,只有等到一場滂沱大雨後才能看出它們的重要性。遺憾的是,過去的一些城市建設,並沒有太多關注到設計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這一重要環節,導致城市的排水防澇工程在質量和效率上嚴重滯後於地面上的高樓大廈。

  不再出現“城市看海”,需要從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上下功夫。而“意見”本身也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措施,一是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二是提升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管理水平;三是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工作。

  其實,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建設,就體現了科學性。要防止“城市看海”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同時兼具吸水、蓄水、滲水、淨水和排水功能,在暴雨時能蓄水,在乾旱和需要時能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建設海綿城市不僅需要遵循科學指南,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也要有系統性。這種系統性表現為地下、地面和空中的多維設計和建設。

  一個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需要通過城市規劃統一設計、超前設計,統籌好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地上地下建設不只包括地面建築和地下排水系統,也包括城市道路和建築的材料、設施和技術應具有優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保的特點,當然還應具有美觀多彩、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讓城鎮景觀路面“會呼吸、會蓄水和會排水”。

  而且,還要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方面,地面上的排水系統更應當重視城市中和城市周邊的江河、湖泊、濕地、灘塗、池塘和凹地,要充分利用它們的蓄水和排水功能,而不是把這些地表當作建築用地全部用於修建高樓大廈。這在科學上是統籌,在生態上是利用和恢復大自然天然的納水能力,在智慧上是留有餘地,在藝術上是“留白”。比如,武漢127個湖泊中近100個被房地產占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納水能力不足,一到雨季和洪澇季節,就容易出現“城市看海”。另一方面,建設海綿城市以避免“城市看海”,還需要打造空中的蓄水系統,城市大量的建築頂層可以設計種植各類草本植物以綠化和吸水。城市屋頂綠化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截流和儲存雨水的作用,又可降低雨水流速,防止城市一到雨季就內澇成災。

  要在2025年實現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的目標,也重在管理。如果新建城區甚至老城區經過治理還出現“城市看海”,就應當對主管官員進行批評處分,該懲戒的懲戒,該撤職的撤職,如此才會有動力和壓力促使管理者做好工作,把城市打造成安居、宜居和樂居的栖息地。

  來源:光明網  作者:張田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