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2020年杞麓湖水質惡化趨勢明顯,難以完成水質考核目標,通海縣委、縣政府不是從治本上想辦法,而是決定研究上馬水質提升工程。
今年4月,督察組下沉玉溪市督察時發現,為完成“到2020年杞麓湖水質達到Ⅴ類”的整改目標,玉溪市及通海縣不惜斥巨資在監測點位建設施,圈住“好水”,人為促水質達標。
據督察組介紹,2020年3月至12月,通海縣投資4.85億元,在未辦理環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陸續在杞麓湖邊建成6座水質提升站。
“這些水質提升站主要是從杞麓湖取水,經臭氧淨化後再排入杞麓湖,而不是對環湖截污工程截流的污水進行治理。”督察組現場采樣監測結果顯示,就在與3號水質提升站一路之隔的截污溝內,污水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79毫克/升,比杞麓湖平均COD濃度高出近30毫克/升。
督察組指出,這種放著入湖污水不治理、只對局部湖水水質進行簡單治理的做法,對於1.45億庫容的杞麓湖來說,根本達不到有效治污的目的。
不僅如此,玉溪市以生態補水名義,投資2650萬元建設通海支管馬家灣補水口工程,從大龍潭引水入湖;通海縣假借增強水動力、增加水循環之名,投資2093萬元,建設5條長1.5公里至4.5公里的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將生態補水和部分水質提升站出水輸送到水質監測點附近區域,稀釋水體污染物濃度,人為干擾水質監測采樣環境。其中,生態補水工程、1號水質提升站、4號水質提升站的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出口,均位於湖心國控水質監測點周邊700米左右。
督察組揭露,玉溪市還投資2300萬元,用PVC雙面塗層防水布,在湖心國控監測點周邊建成內外兩圈U字形柔性圍隔工程,共計長約8公里、深約4至8米,內圈距離監測點最近222米,外圈距離監測點最近697米,從而在監測點周圍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水域,以達到“防止好水流出去、差水流進來”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