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據新華網消息,從南方到北方,從內陸到海濱,消失多年的珍禽異獸正在“歸來”,顯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這是記者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說,近一個時期,關於生物多樣性的新聞很多。祁連山保護區拍攝到世界上最神秘的貓科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荒漠貓;雲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裡拍攝到三只棕頸犀鳥;黑龍江東北虎進村,雲南亞洲象北遷,引起網民關注;最近鯨魚又出現在深圳大鵬灣。野生大熊貓、雪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頻繁“現身”。這些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據介紹,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逐步納入國家各類規劃和計劃,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等,都對全面加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做出部署。2019年底,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總面積超過1.7億公頃,占陸域國土面積18%,提前實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提出的2020年達到17%的目標要求。我國還通過建立各類植物園、野生動物繁育基地,大量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人工繁育成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取得重大進展。
據介紹,經國務院批准,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7月12日至13日在貴州省貴陽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今年論壇的主題是“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由外交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