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雙碳”催動中國製造整體升維
http://www.CRNTT.com   2021-10-27 09:27:02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不僅是中國基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更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從這個角度來看,“雙碳”目標將賦能一切生產要素,對各行各業尤其是製造業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製造業將由此迎來新的空間升維。

  毋庸置疑,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雙碳”目標是衡量高質量發展成效的重要標尺,也必將開辟高質量發展的廣闊空間。相關機構的研究表明,未來40年達成我國碳中和目標需要投資百萬億元規模。實現“雙碳”目標本質是要從高碳到低碳乃至到近零碳排放的轉變,低碳產業、技術和產品均有著巨大的機遇。在業界專家看來,這些機遇不僅來自能源清潔化、交通電動化、建築綠色化、碳移除技術等,最重要的是工業綠色低碳化帶來的機遇。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我國將努力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不變。為實現“雙碳”目標,一方面必然要求降低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水泥等傳統行業的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推動傳統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相應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高端裝備等的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綠色低碳的新興高端製造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新增長點已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能源領域,近年來我國光伏製造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成本下降了近90%,而電池轉換效率已突破25%。我國的光伏製造技術已領先全球,並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交通領域,我國不僅高鐵運營里程、高鐵技術領先全球,而且如既能“發車”又能“發電”的地鐵車庫、“加電”像“加油”一樣方便的“低碳汽車”、能“吃”二氧化碳不“吐”二氧化碳的巨輪等未來交通技術都在緊鑼密鼓的研發中……隨著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成果轉化,未來“雙碳”目標還將催生百萬億數量級的綠色產業和市場。

  事實上,先進製造業集群也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抓手。雖然我國工業碳排放量在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目前也占三分之一左右,因此製造業節能減排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而中國各地正在蓬勃興起的先進製造業集群無疑將成為實現低碳發展的生力軍。正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邵立國所言,先進製造業集群在空間上高度集聚、在產業鏈上緊密協同、在管理上集約高效,可以有效推動低碳的發展。同時,先進製造業集群由於擁有眾多的同行業或上下游企業,能夠為低碳技術提供更廣闊的應用場景空間,在新技術新模式的探索推廣方面具備天然優勢。也就是說,中國各地正在構建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將形成一個新的經濟拓撲結構,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雙碳”目標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的時間,當下距離碳達峰僅有不到十年時間,而發達國家的自然達峰過程一般在40年到70年,其方式不僅包括大規模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和裝備,還包含將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的“三高”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中國承諾的“雙碳”目標不但意味著將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強度降幅,而且是用全球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然而,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用能大國和產業工人大國,我國無法效仿發達國家的經驗,必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雙碳”之路,必須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全面創新,廣泛推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雙碳”目標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宣言,那就是真正的“後工業時代”的到來。在業界資深專家羅清啟看來,真正的“後工業時代”是知識生產與工業生產的完全社會化,知識生產與工業生產是相伴隨的。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工業在規模經濟性和範圍經濟性方面已經擁有強大優勢。世界級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分銷能力、消費能力,是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道路的內因。更為重要的是,如今中國率先建成的5G通信網絡將使人與物被最快的物理速度脫域,而人與物的數字形態被新的通信系統完全脫域之後,生產要素的組合創新方式幾乎不再受到限制,全社會都將被完全推入到一個大規模的創新時代。

  不可否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工業國,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既是巨大的經濟存量的重新組織,也是巨大經濟增量的重新組織,它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經濟地基的維度展開大規模的社會革命,它所能釋放的經濟當量也許將遠超我們的想象。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吳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