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以法國為首的歐盟推行戰略自主政策 |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記者 樂國平編譯)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威廉姆斯及其學生莫里茨·魯道夫於1月6日在《曼谷郵報》網站上發文,認為歐洲可以在中美衝突方面發揮調和作用。一方面,歐洲在印太地區少有直接利益,可以作為雙方都信任的居中調停者,另一方面,歐洲在諸如“赫爾辛基進程”和伊核問題談判上做出過很大貢獻,故而應該繼續發揮作用。以下是原文編譯:
歐洲國家目前仍對於是否追隨美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存在分歧。這一事件再次表明,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歐洲和美國確實有很大不同。
歐洲與美國共享基本的政治價值觀,還經常就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的挑戰採取類似的回應。但是大多數歐洲國家政府依然無法將其自身利益,與美國領導的“民主聯盟”對抗中國的宿願調和起來,歐洲官方也不願以競爭為幌子,推行以遏制為核心的對華政策。
儘管歐盟希望深化跨大西洋合作,但對於如何在不疏遠中國、或破壞國際體系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並沒有達成共識。歐洲政府也不相信美國是可靠的合作夥伴。拜登可能重視跨大西洋關係,但他的前任特朗普並不以為然。誰會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還未可知,也許特朗普還會捲土重來。這種不信任使得歐盟努力實現其戰略自主。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問題上存在跨大西洋合作的空間。其實推動此類合作的努力已經啟動了,例如美歐在中國議題上的對話機制,以及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等倡議。
但目前美歐關於中國的議題可能過於龐雜,需要從中找到最適合進行合作的領域。此外,美國和歐洲法律制度不同,危機意識也有分歧,亟需在一些關鍵領域加強協作,例如對碳排放徵稅及反壟斷政策,這些領域的合作目前進展緩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