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啟動“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在國內率先開始了搶救、保護國產老電影的工作。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影數字基地、上海電影技術廠、西影集團、珠影集團等單位也相繼組建了自己的修復團隊。
遵循“修舊如舊”原則
電影修復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十分精細,“從技術層面來看,修復一部影片包括膠片物理鑒定修補、物理清潔、數字化、自動修復、人工修復、音頻修復、二級調色、聲畫字幕合成這些基本步驟。”西影傳媒影像修復中心負責人雷剛介紹。
電影修復分為精致修復和普通修復。雷剛參與修復的第一部電影是《最後的瘋狂》,他記得有一個畫面由沙灘、海浪與下著雨的天空構成,臟點、劃痕等肉眼可見的損傷和海浪、沙粒、雨點混合在一起,非常難以修復,“就好比一個剛學會開車的人第一次開車就碰上了早高峰,那種感覺至今記憶猶新。”他說。
“一個熟練技術人員一天最多能精修200幀,但一部90分鐘的影片,有大約13萬幀,如果只有一個人精致修復一部電影的話,至少需要兩年。”李鎮表示,電影修復工作量巨大,一般由十幾個人組成一個修復團隊,大家分工協作,即使這樣,精致修復一部電影也至少需要三四個月。
西部電影集團出品的300多部膠片電影均已完成修復。雷剛表示:“年代久遠、問題嚴重的膠片一般會放在第一順位進行修復;排在第二順位的是知名度較高、獲過各類獎項的以及知名創作團隊的影片,這些影片數字化修復後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那些保存情況較好、短期內不會出現嚴重問題的膠片放在最後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