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今年注定是中國與中東關係的大年。新年伊始,中東六國外長、海合會秘書長密集訪華,年內沙特還將舉辦首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峰會。近年來中國與中東關係升溫的跡象非常明顯,特別是在美國中東戰略收縮的反襯下,這種“東升西降”的現象更加引人注目。
筆者認為,這既是全球能源轉型的結果,也是全球權力轉移的體現。中國與中東相互依賴的程度持續加強,中國的運籌空間擴大,中國中東政策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石油的重要性固然有所下降,但中東仍然是石油市場上的最大玩家。能源轉型是個漫長過程,煤炭取代植物燃料的主導地位歷經200年,石油取代煤炭的地位用了100年。即使按最樂觀的場景預測,2050年能夠實現碳中和,全球每天仍需要2400萬桶石油。在這個過程中,中東因石油儲量大、成本低、生產過程碳強度低而享有競爭優勢,全球其他地方的石油會率先退出市場,中東市場份額反而會上升。2020年中東石油產量占全球34%,未來超50%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在石油政治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大。201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後,中美原油進口的差距不斷擴大。2020年中國日進口原油約1085萬桶,美國為587萬桶;中國也是中東原油的最大進口國,2020年日進口近500萬桶,美國則為70萬桶。更為重要的是,當中國成為最大原油進口國時,石油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石油進口國的地位提高了。美國石油問題專家丹尼爾•耶金就斷言,面對全球能源轉型,在全球權力格局中,石油進口國比產油國占據了更大優勢。
中東需要中國的市場、投資,中國需要中東的石油,中國與中東相互依賴。另一方面,美歐對中東石油的需求快速下降。2020年,歐洲、美洲所有國家總共占沙特原油出口的19%,中國則占26%。顯然中東與中國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會逐漸增強。
在投資領域,“東升西降”的態勢同樣明顯。因不看好油氣市場前景,近來歐美公司紛紛撤資。2018年以來,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石油、殼牌等美歐跨國石油公司已經出售281億美元的資產,計劃進一步處置300億美元資產,整個行業的待售資產高達1400億美元。2021年石油天然氣上游投資3150億美元,比前一年減少30%,比2014年峰值低60%。根據歐洲委員會2050年碳中和規劃,歐洲投資銀行2021年開始不再投資石化能源產業。2010年中國佔中東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2.4%,2019年上升到5%;2010年中國佔中東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的3.3%,2019年更上升到10.1%。顯然,中東也希望吸引中國投資。
在中東國家翹首以盼的新能源領域,中國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產能,是中東國家理想的合作夥伴。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的生產和使用方面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2009年以來中國投資可再生能源約9000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目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組件占全球總量的70%以上,風力發電機製造能力占50%,是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國,占全球總量的近一半,鋰電池產能占全球77%。在核電領域,美國本來技術領先,但是2007年以來就沒有開發過新項目,現在國際市場上俄、中、法三國特別活躍。中東各國已經推出自己的新能源目標,埃及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達42%,沙特到2030年達50%,阿聯酋到2050年達44%。要實現這些宏偉目標,中東需要龐大的新能源產能,而中國具有明顯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