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中國人民銀行2月11日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注重充足發力、精准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
報告認為,下階段,要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同時,把穩增長、防風險放在突出位置。
貨幣政策:注重充分發力、精准發力、靠前發力
對於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如何施策,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准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
宏觀杠杆率:2022年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2021年我國名義GDP同比增長12.8%,比上年加快10.1個百分點,推動宏觀杠杆率明顯下降。
報告認為,我國宏觀杠杆率穩中有降,為未來金融體系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創造了空間;同時我國疫情防控形勢良好,經濟增長韌性不斷增強,也為未來繼續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創造了條件。
報告預計,隨著經濟進一步恢復發展、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2022年我國宏觀杠杆率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兩項直達工具:助力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報告披露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銀行通過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工具,分別向相關金融機構發放首批資金855億元、27億元,合計882億元。
報告稱,未來人民銀行將實施好以上兩個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向碳減排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領域提供信貸支持,在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的同時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流動性:不宜過度關注流動性數量等數量指標
報告指出,在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形勢進行分析時,宜著眼於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整體框架而不是局部因素,不能將一些長短期影響因素簡單相加計算流動性餘缺,更不能將貨幣政策工具到期作為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因素,並以此判斷流動性鬆緊程度。
實際上,在目前的流動性管理框架下,人民銀行盯住市場利率開展操作,無論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各種因素如何變化,人民銀行都會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應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對於貨幣政策工具到期,人民銀行會科學安排到期節奏進行跨周期流動性管理,審時度勢根據調控需要對一些到期工具進行適度續做,充分滿足市場合理流動性需求。
報告強調,從市場角度來說,觀察流動性鬆緊程度最直觀、最準確、最及時的指標是市場利率,判斷貨幣政策姿態也應重點關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場利率在一段時間內的總體運行情況,而不宜過度關注流動性數量以及公開市場操作規模等數量指標。
信貸總量:增強增長的穩定性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9.95萬億元,在2020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繼續同比多增3150億元,保持了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
報告稱,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房地產: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報告強調,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通脹:壓力總體可控
報告認為,我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2021年我國CPI全年均值0.9%。未來CPI運行中樞可能較上年溫和抬升,繼續在合理區間運行。與此同時,PPI同比漲幅在階段性衝高後回落。未來全球經濟供需缺口有望趨於彌合,加之高基數效應逐步顯現,預計2022年我國PPI同比漲幅將延續回落態勢。總的看,我國經濟供求基本平衡,央行實施正常貨幣政策,有利於物價走勢中長期保持穩定。
防風險:增強前瞻性、預判性和系統性
報告稱,2021年第三季度的央行評級結果顯示,全國4400餘家參評機構中,4002家機構評級處於安全邊界內,資產約占銀行業總資產的98.65%。特別是24家大型銀行經營穩健、資產質量良好,資產占比約70%,構成了我國金融體系穩健的“中流砥柱”。也要看到,在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風險防範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
報告強調,下一步,把穩增長、防風險放在突出位置,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准拆彈”的方針,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堅持在線修復為主和改革化險,堅持壓實各方責任。增強前瞻性、預判性和系統性,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決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