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督促整治“公參民”學校亂象 堅決守護教育公平
在重慶,“名校辦民校”、“公參民”一度風行,公辦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合辦分校,購買商品房即可獲得入學指標。重慶八中、巴蜀中學等號稱“七龍珠”的名牌中學衍生的分校就達41個校區,其中公辦校區只有15個。部分學校只有本部為公辦,其餘分校皆為民辦。對於很多渴望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家長來說,入讀名校本部“可望而不可即”,名校的民辦分校就成了現實選擇。民營資本湧入教育領域,帶來教育產業化、高價學位房、超級“牛校”圈地圈錢、“教育者”和“生意人”角色混淆等亂象,尤其是“公參民”小學和初中收取高額學費,嚴重背離義務教育的公益屬性,造成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私立化、私利化,擾亂教育秩序、加重教育負擔、加劇教育不公。重慶市紀委監委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督促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對“公參民”問題從制度上進行規範。經過專項整治,重慶市48所“公參民”學校全面脫鈎,其中39所轉為公辦、8所繼續民辦、1所終止辦學,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均按規定免費入學、免費提供教科書,高中階段學生按公辦高中標準收費,惠及學生11萬人,每年減少學生家庭學費支出22億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不論哪種辦學形式,都必須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不應淪為逐利產業。這個案例啟示我們,紀檢監察機關應督促職能部門對教育資本化、商業化“亮紅燈”,警惕民營資本無序湧入教育領域,切實減輕群眾教育負擔,堅決守護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