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邵宗福頭疼的霜凍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合作社第一年種馬鈴薯,剛種下不到一個月,界頭鎮突遇降溫,出現霜凍天氣,不少苗都被凍死了。後面天氣回暖,雖然又新發了苗,但結果的數量和品質都大打折扣。
通過培訓,邵宗福向農科院的專家學到了兩招防霜凍“妙招”。
一是覆土,即在薯苗剛露出地表時,先覆一層土在苗上,後期根據天氣情況補充,天氣回暖後苗會自己鑽出來。
二是灌水。起初聽到這個方法,邵宗福有些難以置信:“灌了水不會更容易被凍嗎?”白建明解釋,水的比熱容比空氣大,水降低1攝氏度釋放的熱量比空氣多,因此在霜凍來臨前在地表適當灌些水,能幫助土壤保持熱量。
切種、播種、蓋膜、培土、運水、提苗、防病、追肥……一圈流程下來,邵宗福深深體會到科學種植的重要性。他和技術員把技術一一教給種植戶,同時積極邀請雲南省農科院的專家來實地培訓。2018年至2020年,合作社累計組織專家培訓8次,參加培訓農戶達4000多人次。
按照標準化種植的要求,2018年邵宗福將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850畝,種植戶擴大到130戶。等到收獲季,邵宗福一統計,平均畝產1.5噸,最高產量3.1噸,種植效益比第一年高不少。
聯手院所,合作培養專業人才
產量比之前提高了,但邵宗福還是不滿足,他開始在種子上下功夫。
“種子是產量和質量的保證!”與雲南省農科院的專家交流後,邵宗福了解到,在高海拔地區育種有利於保持更高的種子品質。於是,他和專家一同前往外地考察,最終確定用在甘肅繁育的“雲薯304”薯種。
2018年,他試種了300畝從甘肅運來的種子。與在雲南本地繁育的種子相比,甘肅的種子出苗成活率更高,產量也更高。2019年,合作社種植了2300畝馬鈴薯,全是來自甘肅的種子。2020年收獲,平均畝產1.6噸,最高產量3.4噸,產值達到了3600元一畝。相比第一年種植時產值翻番,為當地種植戶創收700多萬元。
看到種馬鈴薯帶來的實打實的效益,越來越多的村民心動了,主動找上門來希望加入合作社種馬鈴薯。2021年,合作社社員擴大到510戶,共計帶動全鎮22個村(社區)的1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界頭鎮順河社區村民劉國正於2017年加入合作社,是村裡的第一批馬鈴薯種植戶。“跟著合作社種馬鈴薯,種子有保障、技術有人教,省心!”讓劉國正更驚喜的是,種植用的農資等費用由合作社先期墊付,收購時再從收益中扣除,節省了種植成本,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
“去年產量高、行情好,我家種了7畝,增收近3萬元。種對了作物,冬閑田也能賺錢!”劉國正說。
“選種、育種、種植、管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農科院專家們的指導。”在邵宗福看來,馬鈴薯種得好,全托了農業科技的福。
2020年,合作社與雲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馬鈴薯研究中心建成科技成果示範基地。2021年初,雙方簽訂協議,共建馬鈴薯研究工作站。合作期間,研究所將指導合作社科學種植,並為合作社培養本土科技人才、種植能手,提高社員及周邊農戶的經濟收入,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