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據人民網報道,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春耕熱潮中,躍動著一群年輕的“播撒春雨”的身影: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國農業大學玉米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入戶走訪、發放玉米種植“明白卡”;青島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研究生根據農戶反映的小麥種植問題,開展農業技術研究……
近年來,一些研究生培養單位將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日前,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通知,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一個院落,幾間農房。小院雖小,背靠的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依托的是涉農高校的科技與人才培養力量,孕育著廣袤鄉村美好的未來。
在科技小院中萌生的,是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是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需要回答的課題。對涉農高校而言,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培養單位實踐培養環節較薄弱,有的研究生對“三農”認識程度較低、知識面較窄、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較為欠缺。科技小院有助於解決科研與生產需求脫節、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廣闊的田野是授業課堂,也是幹事創業的舞台。通過科技小院,學生們從書齋走向村莊,切實了解農業生產過程,從農民需求出發開展科學研究,並鍛煉吃苦耐勞、溝通表達等綜合素質,努力做到扎根大地、接地氣。科技小院的培養模式,有利於推動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結合,有助於輻射帶動全國涉農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
科技小院中培育的,是鄉村人才振興的力量。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不僅是田野大課堂的學習者、受益者,也是鄉村振興的服務者、貢獻者。教育部的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10多年來,先後有800餘名校內外導師和1500多名研究生參與到科技小院的建設和運行中,科技小院師生開展的田間觀摩活動輻射8萬餘人,累計線下培訓農民20餘萬人。在小院裡收獲成長的,不僅是涉農高校的研究生,還有廣大農民群眾。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為農村帶來的寶貴財富。一方面,師生將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農民群眾可用的技術,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推廣培訓、科普服務活動,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為當地打造“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高校師生與廣大農民的力量匯聚,成為生生不息的鄉村人才振興源泉。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10餘年來,全國已有30餘所涉農高校陸續建立300多個科技小院。可以想見,這個春天之後,隨著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推廣,更多的科技小院將出現於廣袤的田野間,與之伴隨的是更加美好的鄉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