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陸海之別是關鍵區別
1.假如台海戰爭爆發,與俄烏陸戰最大的區別是海戰加登陸戰。這顯然相對於解放軍而言,要比俄軍在烏行動困難得多。所以,從策略上看,如果沒有絕對優勢和絕對把握,大陸派兵攻台是不可能的。歷史地看,解放軍以往的作戰中,海上登陸戰打得很少,且有過重大挫折和教訓。如果沒有過硬的模擬試驗、周密的戰略籌劃和充分的作戰準備,恐怕是不能輕啓戰端的。在當今條件下,毫不誇張地說,解放軍要通過海上登陸戰攻占台灣島,并準備在海上開展對美日澳等聯軍的反干涉反封鎖行動,打的將是一場大規模和劃時代的陸、海、空、天、網綜合戰爭,其空前的難度和巨大的挑戰是可以想象的。
2.不過,反觀台灣也有意義,台灣島孤懸海上,資源匱乏,一段時間的高度緊張狀態等同於海上封鎖,所謂圍而不打,也是台灣社會難以承受的。一旦實行了海上封鎖,人出不來,物進不去,何以堅守?今天西烏克蘭無戰事,西方尚能不斷輸送輕型但先進的武器裝備,支撑烏軍的游擊戰。試問台島被鎖情況下,美日澳等能采用什麼方式和辦法對台提供武器或補充武器?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台灣內部亂成一團,或有人出來求和議和,反正中國大陸損失相對較小。
3.擴大的封鎖與反封鎖和戰爭擴大化。與俄烏戰爭有很大不同,一旦發生海峽戰爭,解放軍很容易封鎖台灣島,而不可能派兵援台的美軍又不會坐山觀虎鬥,很可能搞海上反封鎖。一是設法用船隻輸送武器和物資,二是對台進行空投,三是聯合盟友衝擊封鎖。還有可能對中國大陸進行遠海封鎖,即在馬六甲海峽攔截輸往中國大陸的油船和貨輪。這樣一來,一場復燃的中國內戰就變成了跨國海戰。戰火必然波及東南亞相關地帶和港口,受害者絕非衹是海峽兩岸,美國和東南亞相關國家必然受損。
除東南亞外,戰爭還會進一步擴大,首先波及澳大利亞、日本等,如果這些國家追隨美國參與干涉中國內政的話。日本損失最大,因為其運輸通道將不保,駐日美軍基地可能成為打擊目標,日本還將斷送中國市場。其次是韓國將喪失海上運輸通道,本土也不安全,駐韓美軍會受朝鮮牽制。如果北約成員國捲入,其結果難以預料,因為它們的麻煩在自己家門口,面對俄羅斯已經焦躁不安,很難保證那裡太平無事,何來能力對亞太進行實質性武力干預?
(四)孤島與廣土之間的不同
1.戰亂產生的難民與匱乏是問題。烏克蘭半個國土打仗,已有數百萬難民湧向了歐洲。試問如果台海戰爭爆發,四面環海的台島能有多少人出逃、往哪裡逃、怎麼逃?難道讓他們逃到大陸去嗎?答案顯然是簡單明瞭的,沒有地方逃,也無法到大陸,因為海峽淪為戰場,沒法為船隻和平民保命。戰亂的台島能支撑很久嗎?又靠什麼支撑?答案也不難,一不可能長久堅持,二無條件長久堅持,單單水電煤的匱乏就成問題。現在歐洲尚可幫助烏克蘭難民,屆時誰用什麼辦法救助台灣民衆?在無處可逃和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島內百姓很難堅持下去,台灣當局一定會陷入內外交困之境⑩。
2.在大陸對台動武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能有什麼好辦法解救孤島上的台灣當局?筆者以為,除了把台灣當局軍政頭目接到關島,進行所謂隔海指揮抵抗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但這解不了亂成一鍋粥的島內困局。假設采用西柏林模式進行空投,如何組織實施、空中護衛?須知,台島四周環海,美國很遠,日本雖近,但有顧慮,情況與當年的西歐完全不同。與之相反,大陸很近,攻擊和補給都比較方便,衹要把台灣海峽兩端封堵上,越峽運送就會輕而易舉。再者,如果大陸衹圍不攻,美方空投尚可實施,但作用相當有限,也不無受損危險。若解放軍采取登陸攻擊方式,則空投就沒有意義了。這也就是北約不在烏克蘭東部搞空投的原因。
三、從美歐俄較量看中西涉台博弈
(一)中西制裁與反制裁的博弈
1.美歐以經濟制裁替代武力阻擋,對俄羅斯會產生一定懲罰作用和實質影響,而這本身就是普京準備付出的代價,須知俄羅斯握有糧食、能源和資源,也有替代貿易來源,其生存沒有問題。其實,這種制裁對西方也是有副作用的,比如能源匱乏和漲價等。俄羅斯的反制靠能源,效果很明顯。金融制裁與反制裁也有了階段性結果,美歐并未占上風。面對能源需求,歐洲分裂了,尤其是德國的處境和想法造成了對俄制裁的破口。
2.台海如開戰,美國一定帶領西方對華實行全面經濟制裁,對此中方不會抱任何幻想,唯有以反制裁相對抗。正如台灣專家蘇起先生所言,“如果真的發生戰爭,這是軍事問題,經濟制裁沒有用,哪怕是宣傳戰做太好、認知戰做再多、價值抬出來都沒有用,政治走到哪,軍事就走到哪……⑪”中國大陸不會被制裁嚇退,且有能力抵消制裁的破壞并開展反制裁。而美國衆院前情報委會主席麥克·羅傑斯則在《Breaking Defense》上刊文提醒說,“我們不小心點醒中國,若台海生變,中國將對西方制裁免疫⑫。”其實,對於有完整製造業體系的中國而言,武器造得出來、日子過得下去、社會可以運轉,不過是經歷一次必要的衝擊而已。況且,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雖不能讓俄羅斯出兵幫中國打仗,卻無疑可以讓俄羅斯為中國提供武器、能源、原料、糧食等基礎性物資支持。
如果台海戰爭爆發,美方采取類似甚至更嚴厲的對華經濟制裁的話,則中方的反制能力要遠遠超過俄羅斯,因為中國經濟體量大,又是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貿易國,且人民幣有一定的吸引力。美方對華制裁必然造成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基本上達不到阻止中國統一和復興的目的,而代價須雙方共同承擔。須知,美方付出的代價是出錢幫中國實現非和平統一,干涉得越多付出得越多,得到的越少。中國付出多少不好估量,但得到的很清楚,就是祖國完全統一。
3.世界是複雜多樣的,不是美國設計製造的,不會完全按美國人的意志運行。(1)西方對華經濟制裁不等於全球經濟制裁,因為廣大亞非拉國家不會與美歐認知相同、立場一致、行動一律;其利益更不相同,且千差萬別,豈能一致追隨美歐;與中國關係密切和有需求的國家則會出手援華。(2)此外,一場動搖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的大制裁難以持續,因為各國都要過日子,很可能是發動制裁的一方先撑不下去。(3)局部戰爭加嚴厲制裁的代價可能傷害中國,但總比擴大的戰爭加嚴厲制裁要好些。(4)俄羅斯的反制裁提供了充分的樣本,而中國同樣擁有多種反制手段。
(二)中美圍繞台灣問題持續博弈
1.當下的中美涉台博弈。歐洲爆發了俄烏戰爭,作為當事方的美國比較著急,儘管猛烈批評中國采取支持俄羅斯的立場,但仍希望通過中國做一些有助於停戰返和的工作。所以才實施規劃中的兩國元首通話,相當於最高級非正式會晤。美方主觀上衹想談俄烏衝突,并不打算滿足中方的要求,但又不能不在自己充分表達意見和訴求的同時,聽取對方的意見和訴求。所以雙方都有備而來,充分闡述了各自對一系列重要議題的看法和對對方的要求。概括而言,美方主要是為了火燒眉毛的烏克蘭危機,而台灣問題的提出明顯是中方的主張,美方沒有也無法迴避。這足以說明,在中方看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
2. 處理台灣問題的重要性。台灣問題處理不好的嚴重性可以用“顛覆性影響”來表達。中國認為,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一直居於最重要地位,一直十分複雜,相當棘手,頻生困擾。正因如此,必須面對、必須提出、必須處理,這是不容懷疑、不容猶豫、不容模糊的。這次習近平對拜登說,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這裡的要害在顛覆性這個關鍵詞。什麼是顛覆性?應該說就是破壞性、結構性、全面性影響,結果很可能是面目全非。如果說,在台灣問題上中美不鬧翻,兩國關係壞不到哪裡去。如果鬧翻了,兩國關係會變成敵對關係,而不是什麼競爭關係或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如果我們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前的東亞冷戰,那個情形就是如此,中美高度敵對,雙方隨時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當然,雙方都承受不起現代戰爭的破壞,最好不要發生軍事衝突,但前提是要對台灣問題處理不好的嚴重性和破壞性有所認識。從過去數十年的歷史看,中美都有過外交內政的“自我修正”經歷和能力,如美國的越戰和中國的文革,自然也能糾正雙方之間的負面因素,來避免兩強都不想要的災難性軍事對抗⑬。辯證地看,如果在台灣問題上中美雙方走到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地步,面對巨大危機和可怕前景,糾錯修正將是雙方的必然選擇。
3.美國涉台行為的複雜性。在中美涉台博弈中,美方是攻方,中方是守方。不過,攻方也是有問題、有牽制、有顧慮的。須知,美國政府除了行政當局,還有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單單國會兩院就與行政當局立場有別、做法有異,比如近幾年不斷出台涉台立法,基本上是違反美國的一中政策的,行政當局阻止不了,衹能在施政過程中謹慎對待、小心處理。此外,即使是行政當局內部,也不乏不同意見和不同行為,有時爭議會交給拜登裁決。還有,即使是拜登,也不乏兩手政策色彩,常常玩一些平衡。這些都給了美國政客、利益集團甚至院外說客一些替“台獨”說話的機會,歸根結底是有土壤、有氣候、有空間。假如不是這樣,不會有政客、說客和利益集團為“台獨”耗費精力。反觀台灣,不僅“台獨”勢力,而且執政當局,都在想方設法、百般努力、千般引誘美國政客為“台獨”或“獨台”張目和說項,哪怕付出的代價很高,例如前不久蓬佩奧訪台事件所暴露的內幕就是如此。這種政客或說客實質上是專門消費台灣的吃客。
4.中美涉台博弈的要害性。博弈是戰略需要,也是策略體現。中美對話比對抗好、交流比阻隔好、理解比誤解好。在台灣問題上,中美博弈不可能停止,否則十分危險,這一點雙方都很清楚。所以,無論從戰略上還是策略上看,對話溝通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對中方而言,好處主要是:第一,讓美方瞭解了中方的立場和態度,促使其在台灣問題上更加慎重,至少可以讓對方掂量一下在歐洲亂局之下台海這邊出大事的分量。第二,向台灣方面傳遞出信息,要小心一些,別再瞎折騰,大局在習拜掌控之下,兩位元首要穩定、看長遠、謀全局。第三,其實,雙方把話說清楚、講透徹很有好處,就是真的有助於緩和台海緊張局勢。顯而易見的是,美方深恐烏克蘭還在戰火之中,台海再爆發軍事衝突,中方則告之,衹要美方不破壞一中、不支持“台獨”、不挑起事端,中方不會藉機行事,發動軍事進攻。事實上福建一帶一如常日,毫無軍事異動。
5.威脅中方反映美方隱憂。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在最新講話威脅說,“我們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白,任何(犯台)行動都將獲得國際社會的回應,不單是美國⑭。”這說的是類似俄羅斯在對烏克蘭采取軍事行動後遭到的國際反應,其中包括譴責、制裁和偷襲。她認為這是一種教訓,中國應正確地接受教訓,不要考慮對台打擊或武統。言下之意可能是,中國衹能眼看著統一問題久拖不決,不能以武力一蹴而就。否則,中國將會遭受俄羅斯受到的“群毆”。美國財長耶倫則在美國衆議院專門委員會聽證會上向中國發出警告,聲稱北京若武力犯台,將對其采取所能實施的全部制裁措施。這兩位高級行政官員大言不慚地干涉中國內政、威脅中國政府時,全然不顧美國發動的對俄圍毆效果有多麼糟糕,在普京的反制面前是多麼拙劣,更不考慮比俄羅斯大十倍之多的中國經濟體反制裁的能力和能量會有多麼可怕,而這實際上已或多或少地被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戰結局所證實。
四、結論
綜上所述,俄烏軍事衝突給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重要啓示,包括戰略層面和策略層面的啓示以及對綜合作戰方式的認知。
第一,選擇的路徑。客觀地說,俄烏軍事衝突向有關方面展示了在台灣問題上潛在的選擇路徑,從和平到戰爭以及不戰不和。在塵埃落地之前,似乎都看不清楚,但事物的發展規律告訴人們,它們該怎麼落就會怎麼落,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個規律就是,你不選擇價廉物美,也不選擇價廉物醜,就衹能選擇不廉不美、中不溜秋。那何以不選擇價廉物美的呢?應該說,這裡涉及一個人類的大問題,就是盲目確定好高騖遠卻力不所及的目標,往往走向反面,連中間都達不到。在台灣問題上,如果中國大陸被逼到動武的地步,台灣的情形如何不用多說,美國的結果會是什麼?這一點美國決策者們清楚嗎?烏克蘭的境遇多少能提供間接的答案吧。
第二,戰爭與和平。這是極其重大的問題,因為戰爭的後果與和平常態有天壤之別。戰爭的代價如何衡量?從中美雙方來看,兩岸的損失都是中華民族的代價,這當然是高昂的,一定遠高於美方所付的代價。這正是美方戰略思考的狡詐所在。然而,如果走到了那一步,高昂的戰爭代價換取的絕不衹是鮮血與廢墟上的統一,而是把皇帝拉下馬,把世界霸主打殘,徹底改變世界格局。
第三,外交與軍事。干涉別國內政是西方外交方式和手段,反干涉也是外交,而且是尖銳複雜的外交鬥爭。干涉的一方并非衹動口,也動腦和動手,這就是在通過各種國內法案之外,變相以切香腸的方式武裝台灣。所以反干涉的一方不能衹當君子,衹動口不動手,還是要以軍事為後盾進行外交鬥爭。衹有具備軍事實力和堅強意志,才能開展有力和有效的外交,否則衹能是仰人鼻息的附庸和奴才外交。
第四,博弈與抉擇。美方總是要把戰略優勢和地緣利益放在第一位,通過與中國的博弈來維持這種百餘年來獲得的霸主地位與霸權資產。在代價與獲益的選擇面前,美國不會輕易抉擇,而會長期拖延并從中漁利,并且也絕不會把台灣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國的抉擇首先考慮什麼?這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智慧與勇氣,軍事也需要智慧,勇氣也不限於武力。中國應以高度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把握和處理好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與進程。
總而言之,各方都要思考在戰爭與和平面前,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對弱小的台灣而言,如果不能不統,最好的選擇是和統。對美國而言,無法接受中國的武統,又不願接受中國的和統;但若必須二選一,和統還是比武統好,因為和統的話,美國是光榮後退,武統則會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對中國而言,不能不統一,如果被迫實行武統,代價比和統高昂,不過結果也可能超過和統,但沒有犧牲的統一還是好於有犧牲的統一。所以和平統一對各方而言都是最佳選擇。
註釋:
①李慶平:《台灣且看俄烏如何收場》,載2022年4月7日中時新聞網“時論廣場”欄目。
②John Ruwitch: Taiwan Fears What's Happening in Ukraine Will Happen There with China on Asia, NPR, March 27, 2022.
③石之瑜:《烏克蘭教訓 美反而樂見對台武統?》,見2022年4月4日中評網。
④《台灣海軍陸戰隊聯訓 實彈操演美制標槍導彈》,載2022年4月4日《聯合早報》。
⑤《美戰略司令理查德:中國戰略與核武庫“擴展速度驚人”》,載2022年4月6日《聯合早報》。
⑥Oriana Skylar Mastro: Invasions Are Not Contagious: Russia's War In Ukraine Doesn't Presage A Chinese Assault on Taiwan on Foreign Affairs, March 3, 2022.
⑦黃小芳:《北約新戰略概念考慮“中國增長影響力”學者:明確把中俄放在一起》,載2022年4月7日《聯合早報》。
⑧孫宇青:《英智庫:歐洲能助台抗中》,載2022年3月30 日《自由時報》。
⑨《美戰略司令理查德:中國戰略與核武庫“擴展速度驚人”》,載2022年4月6日《聯合早報》。
⑩張百達:《俄烏戰爭對台海和平的啓示》,載2022年3月28日《中國時報》。
⑪蘇起:《烏克蘭給台灣4點啓示 愈來愈悲觀》,載2022年3月31日中評網。
⑫轉引自《中國正密切關注烏克蘭,美國是時候關注中國了》,載 《文化縱橫》2022年第2 期。
⑬Quansheng Zhao: Power Transi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U.S.- China Competition on 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pril 7,2022.
⑭《美副國務卿:北京應吸取正確教訓 若武力犯台將面對國際回應》,載2022年4月7日《聯合早報》。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5月號,總第29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