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奉獻的青春最動人。從下定決心,到適應基層,西部計劃志願者走出校門後,需要經歷自然環境、飲食習慣等眾多考驗。
去年8月初,雲南農業大學畢業生王彪來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支教。青藏高原的氣候讓在河北唐山出生長大的王彪有些“扛不住”。“這裡特別幹,特別冷,氣溫經常到零下20攝氏度;海拔超過4000米,高原反應讓人徹夜難眠。”如今王彪逐漸學會在地上潑水,盡可能濕潤空氣,習慣羽絨服外面再披上厚厚大衣,“看著滿眼求知欲的孩子,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截至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累計6000多名志願者參加西部計劃,服務青海。共青團青海省委副書記藺琳介紹,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為青藏高原公共服務隊伍注入“青春血液”,為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增添“青春動力”,為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架起“青春橋梁”,讓青春之光閃耀在青藏高原。
做實事,建功育人共發展
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大歹村34歲的苗族婦女潘愛鬆,在志願者主持的夜校裡,學會了提筆寫出自己的名字。儘管字跡歪斜,但令她格外自豪。從5年前開始,共青團貴州省委號召在深度貧困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起數百所“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從教寫名字,到讀常用漢字,再到簡單計算,“90後”王健強參加西部計劃,曾在大歹村夜校教課近3年,“‘掃盲’能改變村民傳統觀念,再辛苦也值得。”
基礎教育成為西部計劃志願服務的主陣地。“老師,我怎麼樣才能考上復旦大學?”這是青海省玉樹市第三民族中學初二學生代青白瑪,在一次課間向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員曾承琪提出的問題。
負責學校5個班級生物課的曾承琪回答:“腳踏實地、打好基礎、堅定目標、保持信心,這是我的秘訣。”他還結合實際調整教學方法,比如課堂舉例時,更多用高原上孩子們熟悉的青稞、鼠兔,“希望能給孩子多埋下些希望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