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為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陝西省近日啟動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提出在“十三五”末的基礎上,到2024年底要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翻一番。此前,陝西省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旨在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以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的創新平台,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兩鏈”融合。此類平台的建設對破解長期存在的科技優勢和經濟發展“兩張皮”難題,提升社會創新氛圍,具有積極作用。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能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動能與活力。當前,不少地方都在進行此類體現鏈式思維的平台化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不過,對於如何具體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還有待在突出“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的基礎上,進一步釐清工作思路。
一方面,推進“兩鏈”融合,應當虛功實做。如今有的地方,天天有突破、處處有模式,其實不少只是沾點邊、掛個牌,存在將創新驅動平台變成包羅萬象的“大雜燴”之嫌。既然是新理念、新探索,就應當有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充分立足原有基礎固然重要,但不能樣樣都“新瓶裝舊酒”,使“兩鏈”融合淪為噱頭。
“兩鏈”融合看似看不到、摸不著,實則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蹄疾步穩才能求得實效。比如,有省份圍繞重點產業鏈,梳理建立企業資源、創新資源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張清單”,制定三年行動方案和工作指引,推動“兩鏈”融合不斷深入。
另一方面,推進“兩鏈”融合,還應當善用巧勁。在搭建平台的起步階段,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無疑是必要的,但要避免包攬包幹。應重視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和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根據需求整合資源,從而迸發出其旺盛的創新力和生命力。推進融合的關鍵,不在於政府是否包攬,而在於通過打造平台和創新機制,實現“兩鏈”高水平對接,有效破解“兩張皮”難題。比如,有省份培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構建“院士+技術委員會+專家工作室”的高層次人才體系,支持各方力量聯合攻關、融通創新,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