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貨運物流是要素流通的基礎支撐,在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序循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等研究制定的《“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公布,對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期邀請四位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關乎宏觀經濟運行整體動向
主持人:與貨物運輸相比,貨運物流有哪些特點,對國民經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貨運物流是由貨物加工、運輸、配送、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清關報檢以及相關的物流信息、金融服務等環節構成,它打破了陸運、河運、海運和空運等單一運輸方式,鼓勵多式聯運,實現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的協同統一,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與貨物運輸相比,貨運物流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服務範圍方面,貨運物流側重於全過程管理,基於運輸又超越運輸,比貨物運輸包括的含義更廣泛。貨物運輸只是貨運物流的一個環節,關注貨運物流需著眼於全鏈條管理。
二是在合作關係方面,貨運物流告別傳統、鬆散、一錘子式的交易方式,逐步走向相對固定、長期穩定、協同合作的客戶關係管理。貨運物流可以更好地調配企業現有資源,增強與顧客之間的互動,提高企業快速反應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
三是在解決方案方面,貨運物流告別“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點對點思維方式,體現為系統化解決服務方案。貨運物流不僅要求安全準時運輸,而且要對原材料供應、工廠生產加工、終端用戶維護等作出系統籌劃,提升企業整體效益。
隨著技術發展與客戶需求增多,貨運物流的服務內容也在日益拓展,從過去比較關注貨物運輸,日益拓展到運輸以外的相關服務。比如與貨物運輸相關的倉單質押、針對運輸行業工作人員提供的“商車貸”專屬金融服務、城市配送的零擔車貨匹配以及信息共享等。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的貨物運輸只是貨運物流的開始,伴隨著不斷延伸的新需求,貨運物流的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因此,要加快從傳統貨物運輸向現代貨運物流轉型,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提高行業集中度,推動物流業高質量發展。
貨運物流對國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貨運物流是要素流通的基礎支撐,在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序循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貨運量是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階段和結構特徵在流通環節的直接體現,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等宏觀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貨運物流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也是研判宏觀經濟運行的“晴雨表”。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從2013年開始研究編制中國運輸生產指數,經過5年試運行和科學評估後,2018年12月正式公開發布。該指數從綜合交通角度出發,以鐵路、水路、公路、民航等客貨運量為基礎指標,指數由綜合指數以及客運、貨運兩個分項指數構成。從絕對量看,我國運輸生產指數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相關係數在0.95以上。總體來看,我國運輸生產指數的增長趨勢與國內生產總值是一致的,其波動通常先於國內生產總值。這樣,通過分析運輸生產指數,就可以預判國內生產總值走勢,進而採取相應經濟調整政策。可見,抓住貨運物流這個“牛鼻子”,就抓住了宏觀經濟整體動向。
物流暢通,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中之重。《“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指出,要構建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物流運行體系;培育充滿活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支持骨幹物流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優化網絡布局等。面對當前經濟形勢,要重視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國內、聯通國際的供應鏈網絡體系。健全我國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加快建設全國統籌的物流大數據平台,實現物流資源數據實時共享。
我國貨運物流飛速發展
主持人:近年來我國貨運物流業發展狀況如何?
王先進(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貨運物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血脈系統,屬於基礎性、服務性和先導性產業。近十年來,我國貨運物流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保障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流通消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一是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海運通達全球。截至2021年年底,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總里程超600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達15萬公里,其中高鐵4萬公里,鐵路已覆蓋全國81%的縣域,高鐵通達93%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綜合貨運樞紐和國家物流樞紐、冷鏈物流骨幹基地加快布局,有力支撐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高效運轉。
二是貨運物流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鐵路、公路、水運、民航貨運周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郵政快遞業務量等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全社會物流總額連續兩年突破300萬億元,2021年達到335.2萬億元歷史新高,物流業總收入1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貨運總量達到521億噸,是同期美國的2.7倍左右。我國港口吞吐量超155億噸,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三是貨運物流運行質量顯著改善。貨運物流結構不斷調整,積極推進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鐵路在國民經濟中的骨幹作用進一步顯現,2021年鐵路貨運量達47.7億噸。運輸組織模式不斷創新,積極推進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組織開展三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2021年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754萬標準箱,海鐵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空鐵聯運和高鐵快運快速發展,在有效推進供給側改革、提高貨運服務效率、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網絡貨運等智慧物流新業態快速發展。當前我國已進入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新發展階段,交通物流業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變革發展機遇期,加快推進互聯網、移動通信、5G、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貨運物流業深度融合,不斷加快產業數字化步伐。積極開展網絡貨運新業態創新發展和試點工作,鼓勵企業以互聯網平台為依托,加快整合社會零散運力和物流資源,實現網上下單、線上智能匹配、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目前,全國已湧現出2000多家以網絡貨運為主要形式的市場主體,大幅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和社會化組織水平,可為上下游企業節約成本10%—30%,車貨匹配時間由過去的一兩天降低至現在的一小時之內。智慧港口、智慧樞紐等新基建加快建設,無人駕駛、無人車、無人機等新服務不斷湧現,科技創新在貨運物流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
五是國際物流服務體系有力支撐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進國際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促進沿海、沿邊和內陸地區協同開放、一體化發展。中歐班列成為“一帶一路”開放合作新名片和“鋼鐵駝隊”。2021年我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超1.5萬列,連續20個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鋪設78條運行線,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在積極應對全球疫情衝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網絡拓展至107個國家(地區)315個港口,成為支撐廣西、重慶、貴州、雲南等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國貨運物流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少短板:貨運物流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物流運行效率還存在較大差距;運輸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鐵路和水運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融合銜接並不順暢,多式聯運“中間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效率不高、成本較大;國際物流競爭力不強,缺乏具有全球網絡布局和一體化運作能力的領軍型企業,國際航空貨運機隊規模較小,與聯邦快遞等國際航空寄遞巨頭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鄉物流發展不平衡問題還較突出,農村物流發展投入不足、發展滯後;智慧物流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信息互聯互通水平較低,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等亟待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