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元證券看來,本輪國際糧價上漲主要是疫情發生後,海外部分經濟體為刺激經濟超發貨幣導致。在流動性超寬鬆的環境下,持續通脹交易推動國際糧價走高,進而傳導至加工食品價格,從而拉升通脹水平在高位運行。結合過往經驗看,國際糧價成本的變動傳導到加工食品價格平均要6個月的時間,但這一次明顯不同,即國際糧價減速後,食品價格依然還在加速,這說明整體食品價格在脫離經驗軌道。意味著當前海外通脹的性質不僅僅是流動性問題,還有預期問題。
有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未來國際糧食價格繼續下行,食品價格對海外通脹的拉動作用也未必會減弱。
國內糧食市場平穩
物價運行在合理區間
相較於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通脹居高不下,我國物價水平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張國華表示,盡管全球糧食市場劇烈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但總體看,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較好。究其原因,除了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外,今年我國夏糧再獲豐收。截至7月1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小麥3433萬噸,同比增加160萬噸。除此之外,國內糧食市場的總體平穩以及糧食物流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亦有重要貢獻。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輝表示,我國在面對國際輸入性通脹時,加大了國內市場保供穩價的力度;此外,加強糧食生產,保障了CPI總體穩定。
結合國家統計局數據看,6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2.5%,漲幅明顯低於歐美國家水平。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9%,漲幅比5月份擴大0.6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51個百分點。上半年,我國CPI同比上漲1.7%。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4%,影響CPI下降約0.08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