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近日,一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對已經披露的上半年業績預告進行了修正,直接從預盈變成預虧,本來預計至少4000萬元的淨利潤轉瞬間變成了至多3000萬元的虧損,投資者直呼“太不靠譜”“業績預告披露成了兒戲”。
經濟日報刊發馬春陽的文章表示,對於此次業績“變臉”,該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對當期子公司股權處置收益歸屬會計科目的判斷有誤,高估了淨利潤金額等,並把此次業績預告差異的責任歸到財務負責人及財務部門負責人身上。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月前,該公司剛剛因業績預告淨利潤數據與年報差距過大而收到深交所監管函。
上市公司業績突然“變臉”的事可沒少發生,原本是“耀眼”的業績大增,一紙公告下來就變成了業績平平、乃至虧損嚴重,在給投資者權益造成損害的同時,更對上市公司整個市場公信力造成了損害。談及“業績變臉”的原因,上市公司往往會以測算失誤、投資失敗,或是受到不可抗力因素影響等來搪塞,而到底怎麼產生這麼大的誤差,最終多半是不了了之,對因此受到損失的投資者來說,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客觀講,既然是業績預告,與上市公司實際業績存在一定的誤差是可以理解的,當公司對業績預期出現變化後,及時發布業績修正公告也是應當的。但當業績變動的幅度過大,甚至出現盈虧方向性的巨額誤差,就不免會讓投資者心懷疑慮了,公司的這種行為是否有意為之。
其實,對於這類“變臉”背後的真實原因無外乎幾種:一是在正式財報出爐前,業績確因一些不可控的情況造成了實質性虧損,公司因此及時修正也是對投資者負責的表現。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因為上市公司往往具備較為成熟、完備的管理風控體系,對一些潛在風險點應已存在預判。
二是業績預告發布“不走心”,過於隨意草率。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信披的準確性被擺到了更高的位置,而業績預告作為信披的重要部分,也理應按照正式財報的標準去要求。本來是用來提升市場透明度、加強投資者預期的業績預告,卻因為一些公司的過於隨意、走形式,讓發布業績預告的本意變了味,還給市場帶來了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