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24日,高三學生在體檢中心等候體檢。(圖源:IC photo) |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據新京報報導,高考分超過“一本線”42分也會無學可上?
據上游新聞報導,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高考考生張某某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接連被多所高校提檔、退檔,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希望通過簽署免責協議獲得在公辦本科院校求學的機會。西峽縣招生辦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張某某因體檢未過被高校拒錄符合招生政策;至於簽免責協議後會不會有大學可上,決定權在高校。
體檢作為高考招生工作重要而嚴肅的環節,能幫助高校預判考生能否順利完成本科學業,高校如此操作也確是照章辦事。
根據教育部、原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患有嚴重心臟病者,學校可以不予錄取。一些專業志願在錄取時,也會充分考慮考生的體檢結果,對患特定疾病的考生具有“不予錄取”的權力。對患有其他疾病的考生,只要不影響專業學習和其他學生,錄取時一般都不受限制,很多殘疾考生也都能正常完成本科學業。
事實上,高校做出“不予錄取”的決定並非出於歧視,而是本著對這類學生負責的態度,盡可能規避意外。高等教育與義務教育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對學生的日常管理更加開放和自主,也很難為患重大疾病的同學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跟蹤式的保障與服務。即使簽訂了“免責協議”,一旦意外發生,高校也很難袖手旁觀,這也給以教學育人為主業的高校帶來了額外的管理壓力。
高考招錄有其相關規則,因此也不必過分苛責“拒錄”的高校不近人情。不過,在一切都合規的操作背後,能否為特殊群體“便宜行事”、爭取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也值得探討。
需看到,前述《指導意見》僅僅是一份“參考方案”,不屬於行政法規,也沒有法律強制執行的效力。管理部門把決定權留給了各個高校,高校亦可根據本校的辦學條件和專業培養要求,提出對考生身體健康狀況的補充規定。從這一點看,高校仍有不少權宜操作的空間。
受疫情影響,這兩年在線教學已經逐漸成為常態,很多高校的MOOC資源也建設完備,高校完全可以對特殊群體制定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的培養方案,在課程修讀、考核方式等方面提供更多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