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清晨醒來,點開手機瀏覽最新資訊;上班路上,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中午休息,刷一部心儀已久的大劇;下班後,進電影院放鬆一下緊綳的神經;晚飯後,跳一場酣暢淋漓的廣場舞;臨睡前,翻翻枕邊書,伴著書香入眠;周末,帶著孩子打卡博物館、美術館……這些曾經是老百姓想象中的文化享受,如今已無處不在,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過去十年,我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空前豐富,人們的生活也因文化而更有質感和溫度。
1.文化空間開夜場,形塑生活新風尚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內,觀衆依然絡繹不絕。在“DIY恐龍徽章”區,一群小朋友將自己填色繪制的恐龍圖案,放入徽章模具中,旋即得到專屬於自己的徽章。同樣受歡迎的還有“AR繪魚”,觀衆在投影機上繪制小魚,所畫小魚立刻會投屏到墻面的動畫中。
浙江省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介紹,自今年6月開館以來,“24小時博物館”深受群衆歡迎,既豐富了當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助力了夜間經濟的發展,還便利了外地游客共享文化新空間和新體驗。
近十年,像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一樣,開放夜場的文化場館越來越多。2019年元宵節期間,故宮首次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夜場活動,“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故宮隨即成為朋友圈“第一網紅”。受故宮啓發,2020年中秋節期間,北京的12家博物館聯袂舉辦夜場文化活動,邀市民到博物館裡過節。
除了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也紛紛加入夜場活動。以江蘇無錫為例,近幾年,當地的公共文化場館在節假日、暑期等開展夜場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常態。夜間,沒有了白日的喧囂,人們徜徉在書海中、展品前,沐浴著書香,欣賞著精美的藝術品,一天的疲憊會漸漸消散。“以前,我喜歡在晚上擼串、泡酒吧。自從文化場館有了夜場活動,我的夜生活就變了,晚上經常泡圖書館,或者到博物館、美術館看展覽,到文化館聽講座、看演出。”無錫市民魏灩說,“如果說‘深夜食堂’溫暖的是人的胃,那文化空間夜場活動慰藉的則是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