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日發表題為《太空語言的變化是如何反映地球上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的文章,作者是阿普麗爾·張(音)。全文摘編如下:
在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漢語是收發指令的唯一語言。這在2011年時還是無法想象的。當時,美國通過《沃爾夫修正案》,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機構利用政府資金與中國政府以及與中國有關聯的組織進行接觸,實際上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
這在中國如何影響國際秩序方面提供了一個有趣視角,令人對地緣政治緊張關系展開深思。
在中國進入太空前,俄羅斯和美國是僅有的兩個曾獨立發射空間站的國家。這兩個冷戰時期的對手希望在太空技術領域獲得優勢。
這是一場多領域的競爭:技術、意識形態和語言。哪種語言被傳回地球會對數以百萬計民衆的民族自豪感產生重大影響。
1975年7月17日,一個關鍵時刻來臨。當時,俄羅斯人和美國人的航天器在軌道上對接。通過一次握手,雙方用合作取代了長期以來的緊張政治關系。
此後,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合作日益增多。他們更多地了解了對方的語言和文化,後來一起參加國際空間站項目,俄語和英語被指定為官方語言。
在《沃爾夫修正案》通過10年後,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升空。中國還將其公民送入太空,如同俄語和英語一樣,漢語現在也是一種太空語言。
我們再次處於一個關鍵時刻。一方面,在太空中,英語試圖使俄語黯然失色。美國希望其他國家簽署《阿耳忒彌斯協議》,實施一項由美國主導、在2025年讓人類重返月球的計劃。俄羅斯不願加入其中,稱該計劃過於“以美國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