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學“種”進了更多人心田
http://www.CRNTT.com   2022-09-13 14:34:16


  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 “月球上隱藏了哪些奧秘?月球是怎麼‘變臉’的?人類是怎樣觀測月球與探測月球?”中秋節那天,南京市民們迎來了科普賞月盛宴——不僅從天文望遠鏡裡觀賞了中秋圓月,還聆聽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周團輝等人帶來的科普講座。

  “月球環形山!真清楚!”晚上8點,一個小朋友借助活動現場的天文望遠鏡,看到了高清月亮,驚喜大呼。“這個活動好,既歡度佳節,又增長了天文知識。”孩子家長在一邊頻頻點頭。

  這十年,社會需要、群衆喜歡的科普活動越來越多,科學“種”進了更多人心裡——從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的科普專項行動到抗擊疫情,從黑土地保護到防震減災……科普的“服務網”已然織密,全社會動員、全領域參與、全民共享的新時代科普生態已經形成。

  “網紅”院士爺爺——汪品先,如今是“大佬級科普”的代名詞,他入駐視頻網站短短一年多,已經擁有170多萬粉絲。這位海洋專家,就這樣順利“潛入”網絡世界,成為許多年輕網友喜愛的科普“網紅”。“通過短視頻講解海洋科學知識,拉近了和網友們的距離。”汪品先很開心。

  這十年,像汪品先這樣的科普“網紅”越來越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設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4834個,科普類微信公衆號9612個。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其傳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衆。”據他介紹,未來我國還會圍繞綠色雙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前沿話題,制作和推廣更多優質網絡科普產品。

  今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旦增曲珍的夢想成真了!這個來自西藏日喀則市扎西頂村的14歲女孩,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同學們利用實驗資源包,同步開展天地對比實驗,還與航天員現場連綫。她提出的科學問題,得到了航天員老師翟志剛的解答。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