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新成果
http://www.CRNTT.com   2022-09-19 15:15:06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光輝說,碧村遺址是河套地區黃河支流河口處發現的最大規模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龍山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遺址的東城門保存完整、結構嚴密、形制規整,顯示了河套地區石城遺址一類獨特的城門形制。同時,碧村遺址控扼黃河兩岸的突出戰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現出處處設卡、重重把關的多重防禦體系,強烈指向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關口城市,掌控著西部與中原之間的關鍵要道,是揭示晉陝高原龍山時代社會和政治關係的重要支點。

  內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 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的三重防禦體系

  後城咀石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遺址。

  後城咀石城遺址面積約138萬平方米,結構布局保存較為完整,由內城、外城、甕城以及外甕城組成。2021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重點對甕城外側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外環壕、外甕城等重要遺跡。外甕城下發現兩條地下通道,其中一條由城外經外甕城城牆、外環壕底部進入外甕城內部,另一條由外甕城中部向甕城延伸與內環壕連接。此外,內城區域經考古勘探發現墓葬、房址、灰坑等大量遺跡,為瞭解內城結構布局提供了線索。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說,經過系統發掘,基本明確了後城咀石城有著龍山時代最為復雜、完備的三重防禦體系,即由外甕城城牆、馬面、台基以及外環壕溝構成的第一道防禦體系,由甕城城牆、甕城城牆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內環壕構成的第二重防禦體系,由主城牆、主城門以及在主城門兩側設置兩座馬面構成的第三重防禦體系,是河套地區聚落形態的生動實物例證。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雷興山說,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文明形態的延續,體現了文化基因的相傳,呈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此次通報的4項重要成果,展現了中國史前文明化與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不斷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