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據人民網報道,見到陳樹果的時候,他正站在海岸邊,一面指導著周圍的學生,一面進行無人機測試。
“我們的工作是為海洋‘做體檢’。”把無人機遙控器交給學生,這位年輕的副教授介紹,“想開發、利用、研究海洋,首先得認識它,了解各項‘體檢指標’。我國近海海洋大氣環境很複雜,雖然這幾年中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很快,但是數據怎麼處理才能更准確,又該怎麼確定誤差和進行修正,這些都是我們致力於解決的問題。”
37歲的陳樹果是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的兼職研究員。他鑽研海洋光學遙感十餘載,由他率隊開發的海洋光學衛星在軌替代定標算法,正服務於我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星和海洋一號D星的業務化定標系統。近年來,陳樹果負責的“海洋水體與大氣同步觀測系統建設技術開發”項目,實現了對水體與大氣光學參數等長期、連續、穩定的觀測,後續將應用於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及新一代水色觀測衛星的海洋遙感產品檢驗。
給海洋光學衛星定標,讓數據更全面精確
陳樹果和海洋光學遙感的結緣始於2009年。那一年,他考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專業攻讀研究生,第一次見到了大海。
“鐵了心想搞學術。”陳樹果的學術熱情,從剛入學起就從未動搖過。他博士畢業後繼續留在母校,圍繞海洋光學基礎理論和創新應用進行鑽研。
“陽光照到水面上,部分被反射,部分進入水體被吸收,還有一部分會散射。海洋水色遙感就是通過接收這些散射的能量,分析光譜特征,反推水體的光學成分構成。”陳樹果解釋,“這些探測數據,對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都有重要作用。”
對海洋進行遙感觀測,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發射海洋衛星。從2002年首顆海洋水色試驗衛星海洋一號A星發射至今,我國的海洋衛星發展走過20年,中國自主海洋衛星光學遙感器也在向著完全自主的“最後一公裡”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