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智庫網) |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據中國智庫網報導,一、日本勞動人口下降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日本已步入“少子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也對日本的社會保障、稅收、雇傭等多個社會經濟領域帶來影響。而對於整個國民經濟具有重要作用的勞動人口比重,近年來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從具體數字指標來看,如果將勞動人口的年齡區間設定為20-64歲,日本的“生產活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在1950年為49.4%,1970年上升為60.3%,其後緩慢上升至1995年的62.6%。在此期間,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雖然有所增長,但由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比率較低,所以在總體上表現為生產活動年齡人口比例有所提高。因此在這一時期,比起消費性人口,勞動人口比重有所增加。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高齡人口的增長,勞動人口已表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相關數據推算,2010年日本的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下降至59%,到2030年該比例更是降到55%以下。而且,這一比例還將不斷降低,日本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勞動力嚴重短缺的時代。隨著勞動人口減少,承擔醫療等社會保障負擔的原有資本將難以增加,高齡人口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另外,由於勞動人口的減少,也會使原本為防老而進行的儲蓄收益率下降。
二、勞動人口減少背景下,日本女性再就業問題引關注
近年來,勞動力缺口不斷擴大令日本經濟和社會福利體系面臨巨大挑戰。作為潛在勞動力存在的女性逐漸受到關注。2012年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計劃,改革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擴張性貨幣政策、財政刺激以及結構性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被稱為“安倍經濟學”。其中,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關注“女性經濟學”。“女性經濟學”的理論根源最早是由高盛分析師鬆井凱西(Kathy Matsui)提出的。1999年,鬆井在《女性經濟學:日本的隱性資產》一文中指出,讓更多的日本母親重返職場對於日本來說十分重要,可提升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15%左右。
為化解日本當代社會日趨嚴重的少子老齡化問題等帶來的社會危機,安倍政府提出了“讓女性綻放光彩的社會”倡議,並召開年度會議制定促進女性進入職場的相關政策。比如,日本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勞動力中25-44歲的女性比例從2012年68%提高到73%。同時,鼓勵政府和私營部門招聘更多女性,並給予她們更多的晉升機會,到2020年,將女性領導職位的比例從10%提高至30%。此外,為解決已婚女性的後顧之憂,日本政府提出加強兒童看護工作,利用政府擁有的土地開辦更多托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