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主旋律電影不斷發力,勇於打破固有模式,嘗試著與藝術規律和市場進行更為親密的接洽,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最終形成了主旋律影片的商業化和商業電影的主流化。這些影片藝術質量上乘、震撼觀眾,獲得了好口碑的同時還拿下了高票房,完成了電影產業升級的需求,成功進階到了“新主流電影”的發展階段。
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懈探索下,新主流電影屢屢“破圈”,頭部效應明顯,目前在中國電影影史票房榜上,《長津湖》《戰狼2》兩部新主流大片,分別以57.95億和56.94億的票房成績,牢牢地占據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再以國慶檔為例,從2019年以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長津湖》《萬里歸途》幾部新主流大片成為4年來國慶檔絕對的領跑者,成功帶動了重要檔期的電影大盤增長。
平民角度、青春敘事引發共鳴
新主流電影成功的背後是否有規律?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認為,電影是時代的映射,真正的好電影一定是契合時代浪潮、反映人民心聲的電影。一部電影的成功,一定是對現實社會有觀照的,與當下的觀眾產生強大的共鳴性,“今天的中國觀眾更希望銀幕上的英雄是中國人的英雄,更希望在銀幕上看到中國人的情感故事。這種自信心和文化認同的背後,其實就是我們祖國的強大和人民心中的幸福感。”
新主流影片將視點對准了普通人和個體,使得主流價值觀和國家情懷寄於普通個體表達出來,用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藝術形象打動了人心。比如, 《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平凡英雄》構成的“英雄系列電影”展現了平凡人的英雄,主人公都來自於中國每一個普通的家庭;電影《中國醫生》在第一時間趕赴武漢,深入大街小巷,見證武漢浴火重生時的感動,將最真實的抗疫故事搬上銀幕,打動了無數觀眾。
另一方面,新主流電影推動了當代電影人以現代電影的製作理念去做電影,符合年輕人的觀影習慣,其氣氛、節奏、美學追求,都要跟今天年輕人的口味高度吻合,貼近當代年輕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比如,電影《戰狼》融合動作、戰爭等多種元素,以小人物的成長映照民族精神;《1921》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場,全景式再現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的“青春態”;《我和我的祖國》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展現人民群眾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瞬間;電影《革命者》以李大釗行刑前的38小時為敘事時間,展現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和為民族犧牲的青春熱血。《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就表示,他滿足了年輕人想象中海軍為國效力的熱血形象,把中國海軍拍得“有型、炫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