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天地之大,黎元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普惠性、基礎性民生建設,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切實保障人民健康,從強化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到織密社會保障網絡……老百姓的幸福寫在臉上、甜在心裡。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圓桌對話特邀代表、專家,暢談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價值取向、目標導向和前進方向。
秉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理念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方面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些民生成就?
韓保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秉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理念,始終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開展民生建設,具體表現在:一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二是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十年來,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三是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四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五是社會保障兜底網更加牢固有力,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2012年的7.9億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億人。可以說,過去十年的民生建設成就是歷史性的、全方位的。
董志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民生問題,與時俱進不斷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一件件急難愁盼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這些民生建設成就,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立場,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憂,始終心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